《学会写作》第三章主要解决文章叙事方法的问题。写作叙述方法里最容易掌握的就是故事叙述法,顾名思义,像讲故事一样讲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讲故事一般有三种顺序模式:
一、时间推移法:按时间先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
在故事中时间极具弹性,可以大到几年几十年,主人公从出生到结婚生子再到步入老年,也可以小到一分一秒的变化。按时间先后顺序交代事件的推进,更易使人接受。
有时作者为营造某种气氛,会特意强调时间与事件本身的关联。以中学课本中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为例:
现在,是夜里十一点二十三分。
“请平陆准备!准备!飞机再有七分钟就到你县,马上点火!”
董局长把这空军领导机关的电话通知,立刻传给守候飞机的人群。不知是谁,向每堆柴草上泼了一些煤油,火苗冲天而起,大火把天空和大地都照红了!
这时,飞机已越过黄河,来到平陆上空。现在飞机的高度是二千七百米,为了空投的准确,必须降低,越低越准!机长周连珊压了压操纵杆,飞机迅速下降,二千、一千五、一千、五百米,巍峨的山影从机身旁掠过,好危险哪!这是一场勇敢加技术的搏斗!
飞机上的全部人员,双眼睁得溜圆,心情极不平静!机长突然兴奋地命令:
“准备空投!”
保伞员、机械师还有小陈,早就把药箱上的电灯接亮了,只听电铃一响,他们“嗖”的一声准确地把药箱推出机舱,一千支“二巯基丙醇”带着降落伞,向预定空投地点坠下去,坠下去!……由县委打电话向北京求援,到神药从天而降,这其中牵动了多少单位,牵动了多少人。可是这全部复杂辗转的过程,却只用了八个多小时,这是多么惊人的高速度!
我们不是常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吗,这一箱从天而降的神药啊,盛满了首都无数人的最美好的感情,它比泰山还重!
故事讲的是61名工人因食物中毒,急需在48小时注射某特效药,各部门通力合作,药品及时送达,工人得到抢救保住生命。在写药品运送过程时,首先将时间定格在“十一点二十三分”,表明营救活动的特殊性。作者在文中使用大量表示时间推进的词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营造紧张气氛,如“再有七分钟”、“立刻”、“这时”、“早就”、“却只用了八个多小时”等等。
以时间先后作为叙述顺序,不仅能有效推动故事情节,还能帮写作者梳理素材。具体做法是在使用时间推移法时,制作时间表格来理顺时间关系。图例如下:
使用时间推移法既要弄清具体时间节点,也要时间推进中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把事件看作一个整体,在表格中写清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2、找出时间发展的规律;
3、注意不同时间事情的内在联系。
二、事件脉络法:描述事情的发展轨迹,按事件脉络层层递进。
事件脉络叙述法由三部分组成: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举例鲁迅《一件小事》(因文字较长,不在此复述。)故事情节大致如下:坐车—撞车—勘查情况—纠结—车夫救人—进巡警房—掏钱给车夫—沉思,每一步都是连贯的,环环相扣,逻辑上也合乎情理。
本书作者给出流程图(见下图),流程法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事件,在写作中可以试着用流程图展示事件全貌。
叙述故事通常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正常的时间先后顺序,先说起因,再说经过和结果,这是顺叙。
第二种是先说结果,再补充原因和经过,这是倒叙。作用一般是表达某种感悟,呈现发人深省的结局。举例杜拉斯《情人》开头先写“我已经老了”交代目前的状态,也就是结果,为整个故事定下基调,然后说“有一天……”交代故事经过。
第三种是先有经过,再补充原因,这是插叙。
插叙主要有两个作用:
1、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或用插叙内容形成与事实的反差。如鲁迅在《祥林嫂》中先说祥林嫂的近况和遭遇,再插入对祥林嫂的回忆,讲她的身世,来引起读者兴趣。
2、改变文章节奏,使人产生思维跳跃。
三、发散法:内容围绕一个核心点,向外延伸,也用来支持主旨结论。
发散法主要叙述情节性较强的事情,散文或情节推进不明显的文章中。
举例《这不是一颗流星》,作者设置了三个场景:
1、马戏团表演,孩子说黑熊死了就可以有熊皮手套了;
2、病房里,孩子对外婆说,长大给外婆买熊皮手套;
3、外婆去世,孩子说那昨天做梦怎么还梦见外婆了。
三个场景均围绕孙子和外婆的感情这个核心,发散出回忆的碎片,文章结尾再次点明主旨。
我想跟他说梦的原理,我想跟他说人死了就不能复生,可是我什么也没说,我模糊的眼睛里只有孩子那星星般的眼睛在一闪一闪。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 ——王周生《这不是一颗流星》节选
书中讲述的方法简单易懂,要尽可能多练习这些方法,熟练掌握。多阅读名家经典作品,学习他们的叙述方法。一句话,多读、多练,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无戒90天写作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