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有的念头最初都来自这种更高层次的意识,因此它们没有受到过信念或消极预期[插图]的污染。
只有从潜意识里冒出来、被你添加了各种意义的念头,才受到了你早前习得的信念和经验的污染。
你的更高意识具有一体性(非二元性),它实现愿望的能力是无穷的,对它来说,一切皆有可能。
所有的愿望都会被“反馈”到我们内在更高层次的纯净意识中,有待执行。一旦你表达出这些愿望后,它们就会被自动执行。
假如你得了癌症,跑到诊所来问我:“我该怎样消除癌症?”我会对你说:“敬重它,你就能痊愈。”不管你以什么方式去攻击癌症,都是在无视它的目的与价值。癌症不是来摧毁你的,而是要把你从狭隘的信念中解放出来。企图摆脱癌症,意味着你认为癌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不知怎么就缠上了你,所以你要设法清理它。
对我们的身体来说,癌症只不过是机体细胞的一种失衡,是让你重新恢复平衡、重新信任自己的一个契机。是你自己把癌症“吸引”过来帮助你的,因为它在处理平衡问题上最为有效。一旦你真正接纳和尊重了癌症的价值及其目的,你便可以得到解脱,彻底痊愈。
如果你想为自己创造出一种不同的现实,你必须首先弄明白自己都有哪些信念。
全然地接受当下,对他的迟到不作任何主观的投射。这种反应不会激起你的任何情绪。
不管是以上哪种反应,形成你经验结构的,都是你的想法和信念。所有的境遇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中性的,除了你所赋予它们的意义外,境遇本身并没有意义。
唯有与这些想法、感觉和情绪共处,你才能触碰到最初引发它们的信念。
当你视它们为中性的东西时,你就能为它们添加任何意义。与其说“这件事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不如问“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帮助”。通过在思想上把看似消极的境况视作有利的境况,你就此激活和显化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为你和属于你的世界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
你的信念及其形成的原因,一直都留存在你的意识中。
除非他们能改变这种信念,否则将无法获得成长和发展。我们所能拥有的所有信念,都无时无刻不在跟随着我们。
任何我们视之为真理的想法,都只不过是我们所持的信念而已。正是这些信念,创造和塑造了我们的个人现实。
一旦你认出了某种信念,就能着手改变它,继而去创造新的现实。如果某件事让你感到生气或难过,那么不妨问问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信念使你有这样的感受。
用一种更宽广、更整合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境遇,你的内心会充满善意,而这种善意反过来又会让你产生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又会进一步改变你的行为举止。
这里的基本原理就是:你只能理解和创造你所相信的“真相”。你所看到的,都是你所相信的,不多也不少。你内心如何创造,外在就产生怎样的现实。事情不是“刚好发生”在你身上,而是你导致了它们的发生。生命的终极真相并非来自某个概念,而是一种意识状态,即意识本身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所有的状态。
我们的潜意识是听不到不字,所以只想你想要的,就是在给你的潜意识发送信号,将你想要的送到你身边。万事万物都是有能量的,当你的能量场频率是高的,吸引过来自然就是高频率的事物。
所以不要习惯性的用否定性表达,哪怕是双重否定表肯定的表达也应该避免,因为只要有“不行”“不是”“不能”“不会”等否定词出现,它便会往否定的方向去显化,因为它以为那是我们想要的。
要学会将否定转换为肯定和积极性表达,比如希望自己不要紧张时,不是暗示自己“不要紧张”,而是暗示自己“我很好,我很淡定,我很自信,我会表现得很棒的,我一定可以的”。
这就像心理学讲的那个“白熊”越是想着“不要想白熊”,脑子里越会出现白熊。
很有意思,试试“不要想红色好的大苹果”,你的头脑中出现的一定是"红红的大苹果苹果"。这是一种用否定的语言来强化潜意识的内容。潜意识不识别否定表达。所以,对孩子肯定,正向,积极表达很有用。
大概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样的认知。但我以为每个人此生的功课不同,生病与否,痊愈与否都是因缘际会。无论命运是何脚本,接受和臣服心态平和的根本。
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在他们的正面价值上。也就是说,这件事情的发生带给我的好处是什么?我需要从中学习的是什么?
你究竟是对他的行为/做法生气还是对他没有满足你的想法/背离你的认知而生气呢?
我们总在不自觉的要求对方,然后相互责难对方是如此的让人生气。
但明明最开始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完全陌生时我们共存于这个世界,反而认识了亲近了,我们就要开始责怪对方不如我们自己的想象呢?
接受这些落差,也接受落差会带来情绪,然后和这些情绪相处,那是你自己的感受。不强求对方成为你想象里的样子,不强求对方满足你没说出口的期待,平等且放松的接受和尊重他的存在。
你首先是你,我们才是我们。
身体是一台全能的智能机器人,疾病犹如她的通讯员或故障警示灯,提示你对智能机器人有误操作!你需要做的是马上停止误操作,而不是把通讯员或故障警示灯除掉!
别人做了某件事会让自己有情绪,是因为我们对这件事赋予了自己的期待,预想。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是因为我们在责怪他人没有如我所想,我们期待朋友,伴侣懂我们,其实是在要求他们如我所想,不是如其所是,那么与自己想象产生的落差就会造成他不爱我,他对我有想法,她是个什么样的人等评判。对发声的事情不要轻易评判,不要去猜想别人为什么这么做,承认他的发生就好,至于其它,如我所是,如其所是,让别人成为别人,让自己成为自己。
所以我有情绪我生气是因为对这件事附加了自己的想法和 认知,并非别人的本意而是自己下意识的认为。我只通过自己认知对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表情下定义,自己生气自己难受更多是自己的问题而非别人,善意恶意均在自己对外界的认知,你的行为你的情绪反馈都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定义。
所以,让我们生气的不是这件事情/这个人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这个人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实际生气的是我们自己的某种看法。
假如你对某人感到生气,那只能说明你对他(她)所持的看法或成见使你产生了这种情绪。
是的。当生气时,对方没做什么事,你就会生气。当心情好时,对方也没做什么,你就心情好。这个跟自己有关,跟对方做了什么,没有关系。
。所有的境遇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中性的,除了你所赋予它们的意义外,境遇本身并没有意义。企图避免、抑制或改变自己讨厌的想法、感觉或情绪,都是在做无用功,因为它们的根基(即信念)还在。唯有与这些想法、感觉和情绪共处,你才能触碰到最初引发它们的信念。当你视它们为中性的东西时,你就能为它们添加任何意义。与其说“这件事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不如问“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帮助”。
通过在思想上把看似消极的境况视作有利的境况,你就此激活和显化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为你和属于你的世界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
我现在开始理解为什么在有些人眼中某些事情会有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任务是修炼自己,自己这一关过了,自然会容易吸引到契合的伴侣;婚姻这关过了,自然会养育成身心健全的孩子;家庭这一关过了,自然会在对外的事情处理上游刃有余。
但往往最难的是如何过自己这一关,我们要在内心深处种下什么样的自己,这才有后续,或者说,这才有平稳健全的后续,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力因素这单一的能力,更多的需要一些慧的能力,现代人的缺失是将智慧混为一谈,且过分强调了智。
有的人糊里糊涂地活着,忙忙碌碌过了一生,却发现最开始的一步根本没走好,但最可怕的是将自己歪曲的方式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并传递信息,抱憾终生的同时又自欺欺人,骗了自己也害了没有辨识度的他人。
有的家长给孩子换了无数位老师,却始终没明白如何教育孩子,最终的结论是孺子不可教也;有的人经历了一段又一段的感情,却从未体会过真正的感情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感觉,爱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最终给出的判词是情深不寿,然后逃避现实;有的人换了几份工作,却始终不明白人为什么要去工作,只是机械性地重复与自我感动式的努力,他从未体会过热爱一件事情会给自己带来那种不可言明的快乐。
可怜之人很多,希望你不要成为那个可怜又可悲的人吧。
这里有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的念头没有一个是真的,当我们不相信头脑的念头,一切都是现实该有的样子,我们只需要接纳;另一方面:所有当下呈现的现实都来自我们的思维创造,它们无一例外,世界是我们思想的投射,因为显化的方式,有时我们看到了奇迹或有时被忽略了。
想法的产生其实背后都有是身体的神经在进行信息交流。积极的想法会对身体产生积极作用 ,负面的想法会对身体产生负面作用。你的想法本身只是一种想法,并不等同于事实,它是不真实的,没有必要认同自己的想法。
改变自己武断的,消极的想法。换一个积极的思路,纠正内在的信念。
从认知上找原因,从认知上开始改变。当认知突破以往的固有模式,行为、心境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如果遇见一件让你生气或者难过的事,那你就是相信了“分离”的信念。我们如果能用更宽广、更整合的信念,即“合一”的信念去理解自己的境遇,那你的内心会充满善意,善意会产生正面的想法,正面的想法会积极地影响言行。
意识控制念头,念头吸引念头。自己更像是念头发射器,发出善念吸引善念形成善行得到善报,反之亦然。
这也就是所谓的心想事成,或者说知行合一。你现在的一切都是你创造的。
简单来说,就是人生不止一个信念,事物也不止一个角度,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他们全部转化为正能量的东西,而不是用一种观点和信念去对待所有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