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到“讨好型人格”这五个字,是在看完《战争与和平》这部电影后的影评里。
里面有个人物索妮娅,她对所有人都很好,甚至牺牲自己的爱情去成全别人。
可是结局却是孤零零一个人。
其实作者对她的描写是正面的,因为她过于完美,所以才把她最后的生活写得那么惨,可能“没有最完美的”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当时我只是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反而会让人讨厌呢?
大概是因为我们偏向特别的,而不是大众化的。
01
最近在刷一部治愈系的日剧《凪的新生活》,女主名为凪,“凪”为日本汉字,意为风平浪静的意思。
她是一位28岁的职场白领,工作认真不被领导赏识,性格老好人的她成了别人的笑柄。
她有一头天生的自来卷,怕被别人嘲笑,每天早起一个多小时把头发拉直,就连她的同居男友也没见过她爆炸头的样子。
凪每天活在自我否定和怀疑中,担心其他同事背着她出去聚会,在说一句话之前要考虑良久,同事们发的SNS也都要一条一条点赞。
本来是同事把宣传册上的内容弄错了,她为了讨好女同事,为了缓解这种尴尬的气氛,主动背锅并拿回公司修改;
听到同事说自己有事,她帮同事揽下剩下的工作,可是其他人却在背后议论她:
“只要吹捧她两句,她就什么都能帮你做,就像我们专用的外包工人一样。”
压倒她的是以为要和自己结婚的男友,在公司亲耳听到男友说:“我和她在一起,只是因为那方面和谐罢了。
她做饭很寒酸,每次出门都要把所有插头拔掉,我对这种小气的女人,简直是生理性抗拒。”
她听到这些话因为过呼吸直接晕倒了。
可是比起晕倒,更让她难熬是无论是男朋友还是同事,都没有人过问她怎么样了。
又怎么会有人关心她呢,毕竟都不是真正的恋人,真正的朋友。
02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决定辞掉工作,离开男友,搬去另一个地方开始新的人生。
里面有一句感触挺深的话:
已经不想再看人脸色活了,因为空气不是用来看的,而是人吸进肺里再吐出来的东西。
是啊,空气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呼吸的,而你也不用那么会察言观色,你也要为自己而活。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这一话题曾在知乎上热议过,很多人留下了自己的故事。
@兔子
“在我过去二十多年的生命里一直都是一个“讨好者”,我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我总是不停地追逐别人对我的认可,我总是像个奴才一样去满足别人的要求。”
@匿名
“在大学毕业前,我一直都是属于讨好型人格,可能是因为出身和自卑的原因,总是不自觉地委屈自己成全别人,降低自己让别人觉得舒适。
后来步入社会发现,真正的人际关系中,你越是讨好别人,别人越不把你当回事。”
@日落而归
“曾经在我十几年的人生中都是重度的讨好型人格,我活得很累,每天只有回到家,趴在客厅的毛毯上是我最放松的时刻。
记得那时候闺蜜给我的评价是:我觉得你是我见过脾气最好的女生。”
在这些评论中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极力去讨好身边的人,即使他们也知道这样并没有意义。
因为他们觉得只要自己付出得多了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他们想做到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可是这并不可能。
身边的大人总是教育我们要懂事,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疼爱;
小的时候我也这样认为,可是后来才发现懂事永远是被遗忘的那个,大概是觉得你懂事,所以你什么都可以不要。
03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吴昕在《脱口秀大会2》中毫不掩饰的说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自卑型人格和讨好型人格有什么关系。
自卑型人格更多的是由于不自信造成的,按理说这种人格并没有很大的弊处,可是因为自卑你容易去讨好身边的人。
当自卑变成自我压抑,一味迁就讨好,就容易失去自我,养成讨好型人格。
而讨好型人格的人习惯把别人放在中心。
也许别人是星星,但是你才是最可爱的太阳,在你的生活里,你才是最闪亮的。
我们做不到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更不需要通过外部证明自己,进而得到别人的认可。要尝试开始接纳自己,喜欢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要正视自己心中那些说不出口的情感和需求。
遇到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拒绝,不要害怕会被人说什么。
其实你不敢拒绝别人的原因,不过是害怕坐在你对面的那个人脸上的笑容消失。
可是,你没有必要为别人的感受买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多少人会在乎你的感受。
但你总会遇到那些像你在乎他们一样在乎你的人。
正如蒋方舟所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
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角色,就意味着:
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喜欢你的人。
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
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像凪遇到坂本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