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多长,假如你足够幸运,你可以活到一百岁,不过三万多天。有一本书很火,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一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从出生开始算,全力以赴的去做,人的一生也只能做成三件事情。懒惰的人以此作为自己的借口,说自己没能力投入那么大的精力,所以放弃了。而勤奋的人也感到迷茫,难道要那么长的时间才可以见到效果吗?我还要不要坚持下去?
以前我也是怎么认为的,直到我8小时真的学会了ps,1小时学会了用python爬数据(当然是简单的),两个小时搞定了高数的周考。我才发现,如果你要把一件事做得精通,比如考试100分,那将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这已经不是智力的对决,而是体力的对决。但如果你说,你要成为一个杂学家,一个万精油式的人物,门门都做到80分,我经验是,一天足矣。
很多曾经以为高不可攀的技能技术,发现现在学习刚刚好,而且花费的时间不多。比如3dmax可以做动画(一个小时的成果),python可以爬数据(起点TOP100月票情况)。
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十分的精通,相反,万金油式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苹果的乔布斯,他不会想到他在大学旁听的字体课程,会成为麦金塔设计的灵魂。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心血来潮,在图书馆读了一本赏析红楼梦的书。下午,教授的课上,他只是简单的重复书的观点,教授狠狠的表扬了他,并交给他一项任务,有一个文学的论坛要召开,教授决定带他去。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为了这名教授的得意门生,前途一片光明。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杂志社的小职员,英语很好。有一天,杂志社老板在和外国人沟通时,因为翻译迟迟不到,大家没办法交流,场面一度非常尴尬。老板问谁会英语,没人会的,他说,他会一点。后来老板公开表扬了他,夸他是杂志社的人才,为杂志社省下了几千块钱。后来,杂志社要拓展海外业务,老板找到他,要他去考一个高级管理人员的证书,要把他派到海外去任业务主管。他说,半年就自己就考了这个证,老板有点惊讶,更加看好他了。结果就是,在别人刚刚毕业的年纪,他已经是一家杂志社的海外主管了。
1. 突然发现,有些人的成就不是那么不可及的,古代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可以预测地震)
他开创了七言古诗的诗歌体裁,对中华文化有巨大贡献。剩下不到一半的人不知道其实张衡还是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张衡同志绘制了2,500颗星体的星图、计算圆周率准确至小数点后一个位、解释和确立浑天说的宇宙论,据说是他通过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倒影,最先提出地球是圆的,只是不被古代国人所接受。张衡还是个画家,列为东汉六大画家之一,唐代《历代名画记》曾记载他曾用脚趾画怪兽,怪兽当即从画中复活的传说。
2. 富兰克林
这个人是个政治家,科学家,也是作家。这个大家对他的贡献就比较熟了,领导了美国独立运动,发明了引雷针,哦,不,避雷针。哈哈。冒着自己被电上天的危险以身引雷的故事听得太多在此就不再重复了。鲜有人知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虽是美国著名的建国元勋,但在美国革命爆发以前,他主要是作为外交人员,亦曾经强烈反对北美革命。在看到英国不可能继续维持美洲殖民地统治之后,他才成为独立运动的热切支持者。
成为全才也可能只是太过容易了而已。
不要被学习的时间,延迟性打倒,相反,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取得大量的成就。而这些学习的成就,很有可能在我们的路上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就像,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贴近地面,秀而繁阴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很多人被现实蒙蔽,以为学习一项技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很多学霸也在做错误的引导,但他们是在达到100分,而不是80分。那些说一件事难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成功的经验,你怎么可以用他们作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