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我学姐可不可以把他当是考研的一篇文章拿过来发表,学姐的答复,你一定想象不到
亲 我看到你的消息之后又翻出了这篇日志好好看了看。 发现并不适合放在你们平台上。原因如下:1.纯鸡汤文,真的好宣扬真善美啊�/憨笑。可是现实往往不尽人意。2.那个时候刚知道自己考上了,心情难免波澜,写的东西也带有煽动性了。可是,就去年的情况来看,这种低分上北医的可能已然寥寥无几了。所以你们应该多宣扬的是踏踏实实复习,然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去报考,而这篇文有鼓动大家“捡漏”之嫌。3.我是被调剂为科研型才留下的。而这条路并不好走,换言之,绝大部分人都不适合且排斥。所以若有人效仿我,换来的结果可能并不会让其满意。4.况且现在专硕科硕已经分开考核,连调剂的余地可能都没有了。纵览我们学校往年的情况,能考上专业学位的真的少之又少。 所以这个文章真的真的不适合广为传播。你们前面做的那个就很成功,可以再找一些复试成功的案例来分享起补充作用。
看到卡卡姐说了这么多,好有条理,不愧是搞科研的!我真的很感动,我仔细思考了一下
1.幸运里也有自己的坚持。尤其是现在前两天刚报名结束,多少人改了志愿。我看过一个帖子里我们学校一个学姐考了华山抗感染研究所,那个学姐在招生办公室等调剂,有个老师第一年去招学生,她就问老师,老师你要不要人要不你要了我吧,老师也没怎么面试就要了她,结果今年她老师要的是推免的。就不会再有他这么好的机会了。学姐现在那边很忙,说上海好多优秀的人,不一定能留下,她准备读博。
2.关于科研型:有一个学姐是中山血液科研型,她说科研型其实很好,科研型可以在这三年里培养出很强的科研能力,学硕可以毕业后在规培转科,而且博士毕业只要规培一年,但专硕科研能力却很难再有机会获得提高。她还说如果想要留在三甲医院,就一定要具备科研能力。有一个说法是,大医院不缺给人看病的医生,为的是给他们发高分文章的人。有的医生看病水平不高,但发文章很厉害,就晋升很快。
我们学校有一位特教毕业的校友,现在北大人民呼吸内科的博导,韩方教授,也是科研型,好像也很厉害的。
我觉得学硕这条路虽然走的慢一点,但长远来看是更划算的。
而且华山学姐的导师跟她说过,她一开始不知道排斥科研,她的老师说,做科研这三年好好做,你会学到很多东西,这会是你一辈子的财富,
3.年轻的时候,在好的平台上很重要。同样的人,在好的平台上,就能有更好的发展。
有个瑞金血液研究所的科研型学姐,她老师让她发24分的文章,说七八分的文章在瑞金闭着眼都可以发出来。所以我觉得做科研平台很重要,滨医的研究生随便一篇中文的就可以毕业了。
3.少有人走的路:很多重要的决定可能是我们紧急情形之下做的权宜之计,他也许不那么完美,可谁又能说这条路上没有别样的风景呢?
大二大三我跟着老师做实验,是组胚教研室,具体的实验都是跟着研究生师姐,我叫她倩倩姐。我这个师姐,是专科出身,本科在济宁读的研究生,研究生报考病理,吴淑华老师不要专升本的,就不要她,被调剂到组胚,张老师本来没想要学生,过了一天临时改了主意,才要了师姐。倩姐一开始很不开心,因为她捞不着干口腔了。师姐研究生三年过得挺不容易,为了试验三年在家一共呆了不到两个月。不过还好倩姐实验做得很好,老师很倚重她,毕业的时候有工作机会,就让倩姐留校了。现在留在组胚教研室,张老师张罗着给师姐介绍对象了。现在这不挺好了。
我很佩服我倩姐,因为她在一开始没人看好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虽然和卡卡姐你没法比,你在中国最顶尖的平台上,倩姐是专科出身的,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比就好了。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也许多年后,我将轻轻叹,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一条路不在于有多少人走,而在于谁去走,走成什么样子。
我想到的就这些,真的很感动卡卡姐这么认真的答复我,祝卡卡姐学业精进,实验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