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看清原生家庭的真相。大家好,我是黄导,欢迎大家走进黄岛付费专栏课程命运的转折与原生家庭和解课程。今天是我们的第二课,原生家庭对情绪的影响。
我经常讲到所有在情绪层面出问题的人,包括情绪失控啊,经常无助、自卑无力、焦虑、安全感不足、脾气暴躁、愤怒等等。严重一点,比如说愧疚感、抑郁甚至自杀,或者其他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或者是情绪。其实这些情绪呢基本上都跟原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一个人情绪的来源呢又分为不同的两类,第一种情绪的来源叫派生情绪。派生情绪是基于原生情绪之上的一种情绪。
原生情绪就是人的本能喜怒哀乐。比如说遇到开心的时候会笑,遇到痛苦的事儿,失败的时候会悲伤。亲人的离开,我们会拦手等等,这些情绪呢都属于人的正常的本能的情绪,因为受到某种原因或者某种力量或者某种外力的影响和干扰下,在原生情绪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比原生情绪更加具有攻击性,伤害性,更加有力量的情绪,它就是派生情绪。这些外部力量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啊,就是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持续固化的对待孩子态度和方式会不断强化孩子的内在的情绪,以及形成孩子回应别人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来自内在的情绪模式以及人格模式,或者叫关系模式。派生情绪呢有两种最核心的来源,第一个来源来自于被攻击。比如说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被爸爸妈妈打骂。被恶意批评被严重的指责被父母暴力对待,被父母语言暴力等等。那这都属于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
被攻击的各种现象被攻击之后呢,孩子内在会行成其中必然的常见的情绪。第一种常见的情绪叫仇恨,第二种叫愤怒。第三种叫对抗或者是逆反。那么第四种情绪叫抱怨。第五种情绪叫做这个脾气暴躁,第六种叫攻击性,当然呢包括语言暴力和暴力倾向啊行为层面的暴力现象。就像有很多孩子走在路上,看见垃圾桶,他就想去踢两脚,就是这个逻辑。那么第七种叫做屈辱感。当然了,还有愧疚感等等,这其实都属于什么派人情绪都属于派生情绪。原生情绪对孩子的攻击能常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啊比如说我们很多家长喜欢对于孩子的人格进行否定和侮辱。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怎么这么不孝顺等等啊,这样的话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愤怒,或者是产生慈悲,或者是产生对抗的情绪。那么第二种,对于孩子攻击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对孩子行为的严格控制和干涉,孩子是有自主意志实现的这样一种需求,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我们对他的行为进行各种控制和干涉的时候,一是对他的人是一种否定。第二呢对他的尊严和界限是一种侵犯。这样的结果会让孩子产生对抗、自卑或者是被人控制之后的屈辱感或者是愤怒感。第三种攻击孩子的方式就是对孩子的身份的否定。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孩子,你不是个好孩子,你不要说是我儿子,不要叫我妈等等。
那么这是对孩子身份的否定啊,你不爱学习,那么这都是身份的否定,那么身份的和否定呢会摧毁孩子的价值感和资格感。当然还有第四种对孩子的攻击叫对身体的侵犯,包括体罚,打骂,侵犯孩子的隐私空间啊等等。那么对身体的侵犯呢会让孩子有灵性的身体产生慢慢的僵化。那么同时呢会让孩子可能产生更多的一些罪恶感等等。
派生情绪的第二个来源,来自你在亲密关系当中被忽略,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啊,包括我们自己,我们都本能的渴望,也必然的需要等到我们父母无条件的那份爱认同、看见和接纳。可是很多爸爸妈妈没有看见孩子和爱孩子的能力,于是孩子就处于一种被忽略、被边缘化以及被抛弃的状态。孩子对父母的渴望和需要是天生的,是本能的。他更是必须的。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给自己的那一份爱接纳,允许和看见,孩子就会处于一种未被满足的缺失状态。或者是处于未被看见的被忽略的状态,或者叫被抛弃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一旦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变成一种模式,或者变成一种习惯性失望,或者变成一种习惯性无助,愤怒攻击就随之而来。一个人没有力量,没有能量,其实背后的真相就是没得到父母的爱认同。不确定或者是不相信,或者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当一个孩子在亲密关系当中未被满足,孩子就会带着这份匮乏,试图在其他关系当中去索取。比如说进入婚姻关系之后,向相伴索取,如果伴侣满足不了这个需求,看不见这份需求,也满足不了这些需求。于是他就会带着再一次失望了的心态,或者带着再次受害的心态。然后再向孩子索取。当我们在关系当中,我们总是要求别人要如何对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要求别人要以我们需要的方式来对我们的时候。
别人就会有一种被控制的愤怒和屈辱感,必然而然会带来别人的反抗。于是呢童年的匮乏,即使成人之后,你会发现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会无数次的重演和发生?从成长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童年所受过的所有的经历,或者是伤害,长大之后呢,还会重新体验一次,甚至重新体验N次。当然呢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祸不单行。一个人内在的模式,或者内在认为别人伤害了我们是认为别人伤害了我的模式,也就是受害者心态的模式一旦形成。那么接下来的行为呢,其实就是证明伤害是事实是真的过程。所以很多人说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嘛,其实呀在哪里跌倒,很多人是爬不起来的。之所以跌倒,是因为自己缺失的,缺失什么就会一辈子会被什么所束缚。一个人持续长时间的处在某种情绪状态,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叫为情所困。或者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从某种情绪当中出不来。我们讲为情所困,不仅仅指失恋之后的痛苦,或者是寻死觅活的这种情感的状态,而是一个人活在某种愤怒当中。或者是活在受害者情绪当中,或者是活在基本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的匮乏当中,持续的一种怨恨索取无助无力匮乏的状态,其实这都属于叫为情所困。
当一个人活在这种爱情绪的困扰当中,他是没有能力去做事情的,叫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一个人行为正确的背后是情绪的体验,正常被满足吗?这就跟今天很多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嘛,所以学习动力不足的背后是内在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导致他力量不足或者是匮乏嘛。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勋,看似歌颂了爱情的伟大,其实呢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是匮乏?
为什么爱情总会让人找愿意让人着迷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的渴望被爱。为什么如此渴望被爱呢?那是因为我们在原生家庭当中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我们想要的爱,我们处于匮乏,处于缺失的状态,或者很多人理解的叫原生家庭伤害的状态。
于是啊我们带着伤试图进入恋爱或者进入关于婚姻关系去寻找或者去疗愈我们想要的那份爱。于是呢爱情就变得让人如此的痴迷。们于是就进入爱情,如此的投入,如此的专注,我们爱的不是对方,爱的是被爱的那份美好的感觉。所以啊越是在原生家庭当中被忽略的孩子,被抛弃的孩子却缺爱的孩子没有被认同的孩子,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呢,你会发现他们所有的行为,所有的事情都在为获得别人的爱,获得别人的认同而活,为情而活。因为爱情被爱或者被认同这件事儿,对他们来讲实在太重要了。结果你就会发现很多人为了爱情或者为了失恋之后而觅死觅活,甚至自杀,以死相抵等。为什么不是对方对他很重要,而是他被爱的这份感觉很重要,他很难活在不被爱的世界里。我的他没有办法接受再次被别人抛弃的事实,或者他无法或者不愿意面对再次被伤害。我们所在乎的人往往是我们匮乏缺失或者是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呢跟我们的童年可能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最后啊总结和强调一点,通过的原生家庭情绪来源的分析和归纳。作为家长呢,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孩子。第二是通过我们的这些剖析啊,我们每个人可以尝试着去寻找一下啊我们情绪的来源,找到了来源,就看到了自己的需求。
看到自己的需求,就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找到情绪的原始来源。我们更要深刻的明白一件事,他只是源头,但它不是终点。不要把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叫过度的妖魔化。不否认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但作为社会人影响我们人类行为的因素非常之多。原生家庭只是看见和完善我们自己的一个途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