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说过一句话:听过太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可以套在目前干货横行的知识经济浪潮里:
看了太多的干货,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先回过头来说,为什么大家对干货的需求那么大?有个官方的说法:“城市中产对生活技能和职场经验等方向的‘求知欲’在提升”。打开得到app,第一句话就是,"和你一起终身学习"。但是,反思一下自我的内心,我觉得,真正的原因是:”焦虑感“。
”焦虑感“来自二八现象:这个世界上,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而80%的人则被“边缘化”。在中国也逃脱不了这个现象,阶层开始出现固化,80%的人向上的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小,所以你会越来越焦虑,甚至不满。美国人布热津斯基曾经表示谁也没有能力改变“二八现象”,解除80%“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奶嘴“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
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通过这两种形式的产品,最终达到目的:占有人们大量时间,让其丧失思考,只要有一口饭、一份工作,便会沉浸在”快乐“中,无心挑战20%的精英阶层。
细致的思考,满大街的干货,难道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奶嘴“吗?当你看完一篇职场经验或知识精进的干货后,是不是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武力值暴涨,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发现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于是又沉浸在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的无力感中,然后继续扎入如饥似渴的获取干货的死循环中。如果你走不出这个死循环,那么你永远只能是80%中的人,每天自我安慰式的往自己的嘴巴里塞奶嘴。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你说鸡汤是奶嘴也就罢了,为什么干货也是奶嘴?
首先,干货的来源太多了。至少有如下几样:
1、各类公众号,比较好的例如:李叫兽、圈外等。
2、知识类APP,比较出名的例如:得到、喜马拉雅FM、馒头商学院等。
3、书籍,例如成甲的《好好学习》,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以上我列举的公众号、书籍在我看来是很好的干货,但是在琳琅满目的干货中,也有很多是滥竽充数的。记得我有次在馒头商学院上购买一个写作的课程,课程价格600多,看介绍时我很期待,可是真正听了几节课后,觉得课程的质量60都不值,一节十几分钟的课程,都在照本宣科;真正有用的可能就第一句话,因为第一句是主题,后面的时间都在举例子说明这个主题。
其次,干货的类型太多了。也至少有如下几样:
1、知识管理、底层认知类的。例如:赵周的拆书帮、成甲在得到里的《成甲说书》等。
2、思维类的。例如:结构化思维、金字塔思维等。
3、解决问题类的。例如麦肯锡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4、自我管理类的。例如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情绪管理等。
5、专业技能类的。例如秋叶的PPT、三节课的产品经理课程、得到上的很多专栏等。
这就像少林寺的藏经阁,也许有很多宝典,可是如果什么都拿来练一练,难保不会自相矛盾,走火入魔?说不定藏经阁里还混着葵花宝典呢!干货里也有可能是毒鸡汤!
以上。我有段时间就是这样,内心焦虑的、如饥似渴的、胡乱的到处寻找干货。晒一下我的藏经阁。
可是总觉得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很难受。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李叫兽的一篇文章,结尾总结他是这么说的: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如何构建的知识体系”,写出来后,我却发现原来如此之简单: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你必须为那么多的干货建立知识体系,否则它们永远是别人家的干货。
知识体系能够帮助我们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建立彼此间的联系,同时在遇到问题时,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体系中快速需找解决方案。一个好的知识体系必须包含架构、内容、内容之间要有联系,同时还要有实操性,即理论能够结合实践,实践再反过来完善理论。
基于这个理论,我开始对以往看过的干货进行体系建设。第一个知识体系是关于职场的干货,毕竟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焦虑的源头。这个知识体系的架构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关于个人的战略思考。大家再往下看,会发现这个体系其实是参考企业建设体系的。管理学专家陈春花老师在她的《经营的本质》里说: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解决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应该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就是回答战略的问题,先回到战略思维方式上,之后再落到管理理念上解决问题。
同时,她认为战略思维必须回答下面4个问题(对应到个人职业上,也要回答同样的问题):
问题1:你想做什么?
问题2:想做的事情凭什么条件可以做?
问题3:你有什么?
问题4:你缺什么?
这四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问题1是核心,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做好你个人职业的定位。在找到问题1的答案后,接下来要回答问题2:要达到你的定位你需要具备的条件。问题3和4紧跟着要你识别出你还欠缺哪些条件?回答完这4个问题后,你就知道了你的努力方向,可以进入第二部分:解决问题上面。对应这四个问题,我会写3篇文章:
1、如何进行职业定位?
2、如何找出实现你职业定位的路径?
3、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走完你的实现路径?
第二部分:关于个人的管理理念。
解决了战略定位后,接下来要落到个人的管理理念上,来解决实现战略定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解决效率的问题,个人管理也是如此。所以这个体系我主要会写如下文章:
1、时间管理。
2、敏捷管理。
3、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是比较通用、大家也比较熟识的个人管理体系。敏捷管理和项目管理是与我本人行业(软件行业)较为相关的管理体系,也是我认为比较有用的管理体系。实现了自我管理后,就可以进入第三部分:个人具体能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关于个人的能力提升。
能力类的干货无疑是最多的。但进行分类后,大概有如下几类:
1、解决问题的能力。
2、沟通能力。
3、创新能力。
4、影响力。
我会根据这几个分类,写多篇文章,逐步完善这个能力体系。
最后,做个总结和预告。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我会根据以上知识体系架构,通过写文章,来填充体系的内容。预计每周1-2篇文章,写出来一来是和大家分享,最重要的是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建好自己的人生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