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带儿子在外面吃饭,吃到一半,突然传来了孩子大哭的声音,原来是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因为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和奶奶吵起来了。
奶奶嗓门很大,边拍桌子边说:“你吃不吃?不吃饿着!”小女孩也不甘示弱,小手往桌子上用力一拍:“不吃,我要做蛋糕!(旁边有一堆轻质黏土)” 见小朋友拍桌子,奶奶立马就火了,站起身把小女孩从椅子上拽起来,开始教训:“你人小脾气不小啊,还敢和我拍桌子?找打呢吧?”小女孩见状开始大哭起来……
奶奶依然很生气:“你看周围的小孩儿,哪个不是自己吃饭,就你让人喂,喂了还不好好吃!” 巴拉巴拉说个不停,孩子也哭个不停。
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很常见,另外关于出门拖沓、玩具衣服满天飞、不满足需求就撒泼打滚、做作业时的鸡飞狗跳等等,随便哪一个发生,都会让身心俱疲的父母雪上加霜。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都有这种困惑:“孩子这种物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处理这种冲突更好呢?”
前段时间我刚看了美国正面管教育儿机构创始人艾米•麦克瑞迪的《正面管教魔法书——0~12岁正面管教实践版》,作者依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出32个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良好行为养成术”,这些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会逐渐学会为家人做事,学会以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一个独立向上、懂得感恩的孩子。
现在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关于教养孩子的书和课程很多,崇尚正面管教理念的家长也不少,但还是有很多家长有这种困惑:“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育儿方法,还是没有什么效果?”也许你忽略了这两点,这也是我看过《正面管教魔法书》之后最有感触的两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的行为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教育的理论中曾提出一个观点:儿童首要的目标是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就是,孩子如果能感觉到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就能获得归属感,之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个人力量能对家庭造成影响时,就获得了地位感。当然他的个人力量造成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当你发现孩子有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说耍性子、发脾气等,从阿德勒关于儿童心理需求的角度来看,孩子是在通过这些行为在争取归属感或者地位感,他是在求助:“请关爱我,我需要归属感,我需要你的帮助!”
鲁道夫•德雷克斯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在《孩子:挑战》中提出:孩子寻找自身归属感的方法是自己通过直觉找到的,而不是通过理智推断决定的。他的行为源自内在动机,他从一次次的尝试和错误中学习,会不断重复那些让他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的行为,而放弃让他感到不受关注和孤独的行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会发现,通过对孩子全面的观察,我们可以找到孩子寻求归属感或地位感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正向引导。
有这样一个场景,你在和朋友打电话,你的小朋友独自在一边玩儿。突然,你听到茶几上传来了“梆梆”的敲击声,原来他在用积木敲打茶几。你告诉他:“宝宝,妈妈/爸爸在打电话,不要再敲了,太吵了!” 这个时候,小朋友可能会停下来,但过不了多久,你又会听到同样的声音。……
这个时候,没有耐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火:“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不要敲了,太吵了!”孩子在看到你的反应之后,可能会大哭,这个时候的你只能放下电话去安抚他的情绪。
通过这个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潜在需求是想得到你的关注,因为其大脑的发展程度 决定他不能直接讲出来,只能通过一些尝试(这种尝试可能是负面的行为)来获取关注,从而达到目的。 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是通向正向引导、正面管教的第一步。
给你和孩子的情感账户存款——“身心灵时间”
育儿的本质是什么?年糕妈妈李丹阳曾和美国著名育儿专家劳拉博士及她女儿有关一番探讨。
劳拉女儿说:“如果我不是遇到像她这样的妈妈,我现在可能是一个吸毒的孩子。”劳拉博士强调,育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连接和桥梁,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她甚至提出:育儿中要把80%的力气,花在搞好亲子关系上。
其实育儿的本质就是是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正面管教魔法书》中良好行为养成术之一:“身心灵时间”给了我们参考。
*每天抽出10—15分钟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地与孩子相处
*全身心意味着排除外界的一切一切干扰,边刷手机边陪孩子要不得
*这个时间你可以和孩子做一切他喜欢、他想做且合理的事情,我家一般是亲子阅读
*可以给你们的“身心灵时间”取一个名字,重点是将它与家庭联系起来
*发挥创意,“身心灵时间”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重点是你的全心全意
*时间控制,和孩子商定好时间截点,如果到了时间,孩子依然意犹未尽,根据孩子的状况和你的实际情况来做安排
*告诉孩子,你很享受和他在一起的“身心灵时间”,并且非常期待下一次的约会
每一次和孩子的“身心灵时间”都是在向你和孩子的情感账户里存款,账户里的余额越多,你和孩子的沟通越顺畅,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育儿方法对孩子没有效果时,你该反思一下,你和孩子的情感账户是否出现了赤字,及时修补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比管教更为重要?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我们爱孩子,我们用无条件的爱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向上、懂得感恩的人,这种“合作”的过程可能充满各种荆棘,但路上请不要忘了我们的初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