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信仰。
-题记
古往今来,那些文人墨客用文字汇集成篇章,无论是短小而精美的诗词,优美而华丽的曲赋,震撼而深思的历册,还是亢长而精彩的小说,书籍以一种特殊的力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贯穿始终。
书,自然是有人读的;而对于读书这件事,要感谢父亲,父亲爱看书,故也爱买书。他总是说,读懂一本书,就好比作者和你在面对面的交流。以前我总觉得父亲的说辞是天方夜谭,后来我知道那是心灵的交流,那是与作者的灵魂在面对面。
儿时大部分都是在听父亲说,闲来无事时总给我讲《世界通史》的精彩故事,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边给我说着新大陆的发现历程,一边在世界地图上给我介绍航海路线,小小的我知道世界那么大。自己也会吵闹着让父亲听我讲讲《安徒生童话》,有时候自己不懂得如何表达,面对父亲善意的提醒,还会很着急,大概是要证明自己可以讲的很好吧。小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是道理还在,父亲总会在称赞的最后询问我懂得了什么。
等我渐渐步入少年,父亲开始让我读《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当时的我总是不理解,都成为历史了,又挽回不了什么,那么再去认真了解有什么作用呢?满是疑惑,对于父亲的要求却也不干造次,只好静静地读起来,每读过一段时间,总是会过来问我看到哪了,对于古代帝王的一些看法,也渐渐的懂得“读史使人明智”的内涵,对于司马迁的文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也是深深敬佩。
高考完的暑假,肆意妄为的玩耍内心浮躁的我,他把经常翻阅的《红楼梦》原著给我,对于比砖还厚的书看着都难受,翻开仔细看时都是半白话文半文言文的叙述也是挠头,由于里面人物眼花缭乱,父亲说“你第一遍只用抓几个主要人物就好,就像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带着这几个人读下去就行”就这样磕磕绊绊读完了第一遍《红楼梦》,然后我带着云里雾里又读了一遍,没有第一遍的囫囵吞枣,也慢慢体味其中的诗词之美,建筑特点的惊叹,饮食起居的繁琐,面对“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也是内心悲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论是‘黄金屋’也好,‘颜如玉’也罢,书中的都是精神食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书中的乐趣,并非别人告诉你就能体会的,最多的是通过自己去读书,这期间的过程是让内心世界得以洗礼。
很多时候读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去体味作者在说些什么,更多的是去感受作者要说什么。就如莫言的《蛙》,这本书给我更强的震撼,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那些犀利的笔调、饱满的情感,让我读的喘不过气来。“蛙”与“娃”一个是普通两栖动物,一个是生命的延续;一个平常,一个希望;两者的巧妙结合,来反映中国计划生育的艰辛历程,整本书围绕着“计划生育”展开,然而这一中心词的背后是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膜拜。
总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非就是增加阅读量,完善知识体系,培养人文气息,开拓自己的眼界,如此种种,读好书,好读书,都是要自己静下一颗心。漫漫人生,有书相伴,却也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