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路》当年曾经风靡一时,很多人追着看未删节版本,在这之后很多聚焦小人物命运的书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今天这本书《九路口》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书中的街区距离长乐路不远。
读《长乐路》的时候,我一直对拆迁问题耿耿于怀,因为我自己就是城市拆迁的受益者,很清楚拆迁者的心态,更明白《长乐路》里塑造的人物形象,可能有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因此读《九路口》时,我是带着审视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庆幸的是,在聊聊几句和拆迁相关的话语里,可以看到作者没有《长乐路》里的那种揣私货的写法,反而真实的写出市民坐等拆迁的急切而从容的心态。
《九路口》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三层视角,第一层视角是街区里居民们的故事,第二层视角是放到到整个上海,诉说城市发展的历程,第三层视角是引用各种城市发展书籍和理论。
对于第一层视角,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实在记不住那些居民们的琐碎故事,同时那些故事无疑离我太近了,近到一度让我以为是自己小区门口小店的故事。但是作为一种城市漫游记的体验,下次当我去九路口转转,无疑可以带着这本书按图索骥。
第二层视角,可以站在城市高度解读上海的发展,这也是最让我唏嘘的一层。在上海发展初期,政府默认居民可以在底楼扩建,以此做点小生意,但是到了新时代,政府开始注重市容市貌,这些默认也默认的消失了,而依然做着小生意的居民,只能承受城市发展和自身能力脱节带来的后果。
在这一层视角里,有另一个话题:为什么上海没有大企业?这里的大企业,指的是阿里腾讯那种民营企业。看得出来作者对这个话题情有独钟,在不同章节里都做了阐述,最后用人力资源角度给出了一个解答:厉害的人去了国企,另一批厉害的人去了外企。
不得不说,这个解释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三层视角里,让我对这种独特的写作题材产生了好奇,也明确了自己的需求:通过观察普通市民的生活来了解某个城市,鉴于《长乐路》的私货,可以慎重理解市民生活的点滴,视角重点应该在总结陈词中。
撇开作者在采访版权上的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有意思的城市观察指南,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我一度萌发写一写自己身边路口的故事。下次去上海玩之前,再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