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目录哪有什么各种瘾
“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唤醒自己过去阅读里的所有相似的感受,然后又让自己与此相似的人生粉墨登场,如此周而复始的联想和联想之后的激动,就会让儿歌般的单纯阅读变成了交响乐般的丰富阅读。”“所以文学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人们彼此陌生,而是为了让人们互相熟悉。我曾经说过,如果文学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里,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属于别人的镜子里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样。”
我的写作里,几乎每篇都抄袭过余华所作,内心里对他的作品的认可就好像是“两个凡是”一样坚定,曾亮豪曾说他是当代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个,我闻如是。
曾经向李慈心推荐过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第七天》,她竟用两个课时的时间便读完,对比于我花的时间,曾读到一半觉得联系不到前面了,于是从头开始读,再为赶进度,读完觉得印象不深刻,又仔细读一遍,前后用了半年时间,到现在问我印象深不深刻,我也只记得结局杨飞回到死无葬身之地。也许是因为这是我读余华长篇作品不多见的没有写过去的故事吧。
小学的时候,预习课文老师说预习的要求要达到知人论世,那时候还不懂什么意思,后来亲身感受知道,越听大人们聊过去的事情,了解那个时候的背景,越会对那个时代感兴趣,所以再了解当时环境的情况下,对于描述过去年代的作品,才越发感同身受,这才是我们有感于作品的基础。
所以,当暑假一个人在贵州的时候,每晚散步听父亲讲上几小时的故事就成了一天当中最有意思的事情。从爷爷和奶奶如何相识,到爷爷去世,再到我俩出生后的日子如何如何。
奶奶的亲生父亲走的早,奶奶的母亲就带着奶奶改嫁,所以奶奶是改过姓的,她的继父那个时候条件好,所以奶奶一直过着小姐生活,没吃过苦,所以和爷爷结婚后根本就没有持家能力,特别单纯的一个人,后来舅爷爷出生,长大后,继父把家里理发店留给了舅爷爷,奶奶到了益阳内衣厂当老师。父亲说爷爷年轻的时候很帅气,又是营级干部,那时候伯爷爷和伯奶奶已经结婚了,伯奶奶的小妹见了爷爷很喜欢他,就开始追求爷爷,后面本应要有下文,但宁乡黄材镇就那么点大,爷爷最终还是和奶奶相识了,就是奶奶那不想事的性格招爷爷喜欢,于是两人经介绍就结婚了,奶奶成了军嫂,跟着部队到处跑,在宁乡生了大姑妈和二姑妈,在青岛生了父亲,后来又有了小姑,伯爷爷和伯奶奶没女儿,很想要女孩儿,爷爷奶奶就把二姑妈抱过去给他们养,但那时候二姑妈已经懂事,不可能真的认伯爷爷作父亲,但还是养了几年。
父亲说要不是那时候爷爷工资高,他小时候玩闹根本不需要用到钱,吃饭还能吃食堂,奶奶早就饿死了。每月发工资,奶奶就会买很多很多东西,那时候她在内衣厂上班,一回家,就往外掏东西,这是父亲的衣服,小姑的衣服,大姑的衣服,我的衣服,还有毛线,还有吃的等等,末了就会说一句,没了,意思是工资就买了这些,你要问还有剩的工资没有,也没了。回家就往凳子上一坐,等着爷爷做饭,她开始学做饭是有了我俩之后,想带带孙子,所以才开始做饭,不然要是爷爷现在还在的话,我们吃的饭还得是爷爷做的。父亲边说边笑,说她其实很单纯,不想事,爷爷走的时候也不哭,只是后来经常跟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回忆爷爷,老了才开始变得担心这担心那,就算想也是小孩子思维。父亲在家里很少叫奶奶妈,小时候一直觉得父亲讨厌奶奶,有什么事也是让我们转达给奶奶,我只有现在听他说奶奶才觉得他是爱他母亲的,大姑经常嫌弃她,骂她,告诉她人老了就好好休息管好自己,一家人也经常吐槽她,老了就是个小孩子,病了还在问衣服晾了没,只有父亲不会埋怨,他在借着这个讲故事机会告诉我奶奶是好的,要理解她,不要不耐烦,多照顾她,不只是身体上面照顾,重要的是心灵,只不过他不直接表达出来而已。
今年过年有珍姨拜年晚了些时候,奶奶一直盼着,父亲说其实奶奶过去看不起有珍姨一家,嫌弃有珍姨是乡下的,爷爷还在的时候有珍姨求爷爷帮忙给有富叔解决工作问题,爷爷给有富叔安排了厂里当临时工,工资给的和别人是一样的,奶奶就看不过去,觉得我们家是城里的,不想理乡下亲戚。我说那要这么说,黄材镇不也是那种乡下,父亲说那不一样,奶奶是剃头匠家里的大小姐,工人阶级,有富是农民,那时候还是有保留阶级区分观念的,后来爷爷去世,家里一下子没了领导人,落寞下去,往来的人一下子再也没见过,但有珍姨念着爷爷的恩,对奶奶很好,每年都来看望奶奶,尤其是我们每年过年都在桃江的时候,有珍姨就在三十晚上陪奶奶吃素,再到很晚的时候,或者等到大姑过来再回去跟家里吃团圆饭。
他常跟我说要多照顾奶奶,别让她做饭,多包容她,年纪大了的人脾气跟你们小时候没啥区别。父亲还真是太腼腆,只有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他才能说出真心话,表达出真情感。可能两个男人的对话,在心里泛着泪花,没必要在往脸上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