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最后一周的周三。落下的日记就不要补了。连续几天一同总结即可。深刻的意识到文笔的重要性,要不间断磨练写作能力。
昨天收到刘总灵魂一问:“你认为三维建模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当时瞬间语塞。不能够回答。浑浑噩噩,没有寻找到所做事情的价值。事情想不透,我便做不好。
做了这么久三维建模,我仍旧没有找到三维建模的意义,甚至私下里我认为其意义只是为了好看。“其真的可以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工程价值吗?”我时常追问自己。换句话说,我一直在质疑自己正做的事情。无脑看论文,无脑开题,花费了将近三周的功夫却没有可见的进展,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连续三周没有产出,多么可怕!
可否仔细探究其中原因?
可能有几:
1、伪 all in。当我感到开题非常紧迫时,我便想全身心投入,开题优先级被放到最高,其他所有事情被推后,却未提高产出效率。
2、不紧张,不专注。心态不紧迫,只在工作时间开题,综述论文,没紧张起来。松松垮垮,不专注,效率需要提升。
3、没有整体思考。前半生没有培养起来思考能力,现在做事情脑子不太够。未形成整体做事思路,分叉太多,没有一路走到黑的自制力。需要有战略定力,不可动辄该旗易帜。
做事情之前想好这个事情从哪几方面,怎么做,提前做好规划。这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用途,别人做的什么样子,别人从哪几方面做的,取得了什么预期的成果,别人做的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如何提出自己的想法,准备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如何保证你研究过程中的顺利,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和如今的职业规划路途难在一处。早早知道要去想这个事情,但只停留在想的地方,思考深度不够,没有真去抓紧一切机会了解不同路有什么优势,没有下定决心去做。导致如今尴尬的境地。进退两难,说的便是我自己。昨天晚上和峰、敏的聊天给我了很大的启发。
峰哥做选择的原则有几条:
1、IT行业是未来的趋势,大势所趋,这个行当可以做。
2、想去华为,互联网公司要求更全面,门槛更高一些。华为相对互联网其他公司更有机会,去拼几年,大不了后来再去国企呆着。
3、为什么选择软件开发而不是算法研究?1)说到底是数学,非科班出身,竞争优势不够。2)算法研究的工作模式是看论文,做研究,不喜欢那种生活。3)软件开发总算是一个技术活,不会那么快被替代,经验是有价值的,熟能生巧。
3、为什么选择c++语言而不是java? java会的人太多,门槛不够高,c++相对难度更高,有行业的门槛,同时外面培训出来的前端一大堆,小女孩都做得前端。
4、如何完成华丽的转行?常用的数据结构马上就要学、网上刷算法题、背面经,核心是答得出题,做得出来东西,也可以证明代码量。以及刷刷实习。需要会的:操作系统、TCP/IP,线程调度等。应用开发java多,通讯C/C++多些,偶尔python。面试现场手撕代码。必须刷机考题。
5、实习招聘的时候,春天招聘的时候,多试试水,有很多基础知识点都是在面试的时候才知道。首要的是应付秋招的笔试面试,可能到最后也没几家可以挑。
从这几段问答中可以看出,我的问题是想的太多,顾虑太多,没有想做就去做的勇气,没有明白做选择就是选择想要的,舍弃可以舍弃的,我却是想要得到各种好处,而导致决策时间成本过高。以至于一直在想,很少做决定,迟迟没有行动。
启发以及改正:
勤思考、敢于做决定、专注不分心,提高工作效率,要有看得见的产出。加油!day day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