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指导个人行为的底层逻辑,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行动是他的思想水平的反应。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的那句名言: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思想是一切行为后果的源头,无论什么时候对思想怎么重视都是值得的。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即使知道了很多道理,或者拥有了某种思想,也很难真正对自己产生正面影响,甚至有些思想家本人也做不到,那这种“知行不合一”还有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当我们说一个人即使拥有了某种思想,却没有亲自实践时,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当事人还有一套隐藏着的思想,在不自觉地左右着他的生活。因此,他拥有至少两套思想体系,一个是名义上信奉的,而另一套是实际在起作用的,这两套思想互相制约着他的实际生活。
当一个人的生活受到至少两套思想体系的指导时,难免表现得前后、表里不一,这样还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
和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三元素:本我、自我、超我一样,一个人名义上信奉的思想如同“超我”,是他的理想状况下的我,是一个人思想水平的上限,很难达到;实际起作用的那套思想如同“自我”,是现实的我,强于原始状态下的“本我”,但还没有达到“超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完善,越来越接近“超我”。
还没有起作用的那套思想,实际上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批判现实,对另一套起作用的思想构成一种压力,造成焦虑,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反思的可能,说不定在某个时刻引起自我的变迁。
“知行合一”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真理,但很少有人做到。
有的人认为,说到做到就是知行合一了,其实并不是。知行合一本质上指的是用真诚的态度对待那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真理,真正的“知”是依照自己信奉的真理去实践行动,而不是只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那如何做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呢?
首先,要会学习。学和习是两个过程,学是指输入新知识,在大脑神经元建立初始连接。人的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它们都是随机连接的,但神经元连接的一个规律就是:你只要不断地重复,它就会从偶然一次连接开始,逐渐建立一种固定的连接,而且这种连接重复的次数越多,连接就越稳固。在遇到某个情形的时候,一个神经元或一组神经元可以立即和另外一个神经元或一组神经元建立一种连接。这个连接越牢固,它抑制其它神经元的能力越强,就越具有一种“特权认知”——当仁不让,先声夺人。神经元的初始连接,就是学,而不断固化这个连接的过程,就是习。现实情况是,很多人认为的学习并非真正的学习,而只是学,缺少了习的过程。儒家经典一直都非常重视习,比如《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还有王阳明的《传习录》。
再次,要相信。很多知识或者道理我们都能烂熟于心,但并没有真正的实践的原因就在于不相信,把它当做扯谈对待。比如那个人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吸烟者并不相信,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依然我行我素。如果有个人给他讲一个真切的“吸烟有害健康”的故事,最好是发生在身边的,或者当他面临健康问题时,他一定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考虑自己的健康,开始戒烟。
最后,要真诚。用极其真诚,甚至较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一切,用批判性思维看待身边的一切。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直面真实的自己,去掉一切有色眼镜,才是真正的知道了。权威在特定时期是权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很可能权威不再是权威。王阳明的弟子舒芬来请老师给自己写一幅座右铭,内容是《孟子》里边关于自我修养的一段。这看上去是一个很正常合理的请求,但王阳明写到一半,忽然放下了笔,对在座的各位弟子说:“舒芬同学考中过状元,难道还不知道自我修养的道理,需要座右铭来时刻提醒自己吗?”子弟们听了这话,后背直冒冷汗。带着批判性思维,真诚的看待一切,是获得真知不可或缺的方法。
读书的首要目的在于明理,明理的终极目的是知行合一。我们很多人,已经知道了很多道理,但还达不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这很正常,至少那些道理还能够起到自我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学和习,相信知识的力量,并用真诚,甚至较真的态度对待一切。切己体察,事上多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