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不立》:为什么有的日本年轻人会变成流浪汉?迈不出那一步,神仙也救不了

古语有云,“三十而立”,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工作、家庭应该都稳定下来,社会地位也有了保障。这听起来像是人生的“标配”。

对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刚从学校出来,频繁换工作大家还能理解,毕竟还在探索阶段。

但如果到了三十五六岁还没找到方向,在很多日本年轻人眼里,这时候还去求人帮忙,简直就是“孩子气”,是逃避责任的表现。

可现实呢?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了经济危机,日本经济一下子陷入低迷。市场上并没有多少坑位供“萝卜”选择,工作机会少得可怜。

很多人到了三十岁,还是“立”不起来。他们一次次地去求职,但总是碰壁。当积蓄花光了后,有的人最终只能流落街头,成了流浪汉。

而《三十不立》这本书,就是讲的这些“边缘人”的故事。他们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无奈呢?

01

经济寒冬下的无奈,非营利组织伸出援助之手

经济不景气,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派遣制员工。一旦派遣合同期满,他们就同时失去了工作和住所。

被解雇的时候,手头存款不多,哪怕再精打细算,也还是会有人最后无家可归。有的人只能靠打零工、挣点微薄的工资勉强填饱肚子。他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如果没人伸出援手,很多人可能会想不开,走上孤独死亡的绝路。

警察厅的数据显示,2008年“三十代”(30-39岁)人群的自杀人数是4850人,2009年还有4794人,而“三十代”是所有年龄段里是自杀增长率最高的。


如果经济一直不景气,未来还会有更多人加入这个“预备军”,形势真的很严峻。

不过,日本也有一些非营利组织在努力帮助这些流浪汉。之前我介绍过《无缘社会》这本书,里面提到过一些非营利组织帮助孤寡老人安排身后事

而在流浪汉群体这边,也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北九州流浪汉支援机构。这个组织的发起人奥田先生,平时是基督教的牧师,他兼职去帮助那些流浪街头的人,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20多年。

奥田先生之所以发起这个活动,背后也有一个故事。

四年前,他刚上初一的大儿子在学校遭受校园霸凌。孩子闷在家里,一到上学时间就称病不去,后来甚至想不开,爬上了自家屋顶,想从这个世界消失掉。

在人生低谷阶段,奥田先生耐心地陪着孩子,才让他一点点走出痛苦。后来孩子转学到另一所离家很远的学校,奥田先生一直放心不下。直到有一对热心夫妇主动站出来帮忙照料,这才让奥田先生稍稍安心。

从那以后,奥田先生就想把这份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每隔半个月,这个组织会在胜山公园发放免费食物,给九州市内无家可归的人。有炸鸡块便当、猪肉酱汤、衣服、鞋子、感冒药、胃药等。

每到这个时间,附近的流浪汉们会聚集过来,目测有一百多人。不过,很多人只是领完食物就匆匆离开消失在夜色中,对于进一步帮他们安排住宿、找工作,他们大多避而不谈。

02

这些流浪汉怎么过?

从外表看,你很难认出与你擦肩而过的竟是一个流浪汉。他们可能穿着很体面,发型也是一丝不乱,背着旅行包,但仔细看,脚下的鞋子与众不同,污渍渗到鞋面,磨损得非常厉害。

这些人住在哪里呢?

24小时营业的餐馆是他们的“避风港”,只要买一杯100日元的咖啡,就能在里面待着,尽管不能躺下睡觉,但能避开外面的严寒和酷暑。

网吧也是个好去处,从深夜到清晨,待一晚上只要1200日元左右,还能在椅子上睡觉,虽然不能翻身,好在脚还能伸直。有的网吧还配备淋浴,这对流浪汉来说简直是“救星”。

经济条件再差一点的流浪汉,就只能挤在地下通道或公园长椅上。有的人实在走投无路,两天就靠一片面包充饥。白天就在公园里流浪,或者去书店看看书打发时间。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的流浪汉宁愿饿肚子,也要从有限的生活费里挤出钱,定期去洗衣房里洗衣服,在公园厕所里刮胡子。

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不想让别人一眼就认出他们是流浪汉。但不管外表掩饰得如何好,他们眼下的情况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也不为过。

他们为什么不回老家,找父母朋友帮忙呢?

说起来话长,在日本的文化里,帮忙这两个字真的是很难说出口。即便没有手机、没有住处、找不到工作,他们真的是很难向父母朋友开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能勉强应付。

过了三十岁,还去麻烦别人,那简直是比死还难受的事。他们打死也不能这样灰头灰脸回老家找父母帮忙,根本就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落魄的样子。

奥田先生晚上会主动去公园里巡逻,腰包里随时携带着十几封信,专门为那些不愿意开口的流浪汉而准备的。这是一封充满温情的鼓励信,信里说机构可以帮他们申请生活保护,协助找住处和工作。

信的结尾写着:“不论如何,我们想要告诉你,你并不是一个人,我们愿意同你一起去思考,一起去烦恼。不管黑暗有多深,哪怕你已经深觉前途无望,现在放弃还为时过早。”

信里还附了一张500日元的电话卡(随时可以打电话求助)和免费发放食物的日程安排。

可这些信递交给流浪汉之后,往往石沉大海,回应的人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在陌生人面前。

不过,还是有少数人接受了奥田先生的好意。NPO有自己的公寓和公共设施,奥田先生把自己当成“陪跑者”。他会主动邀请有需要的流浪汉住到自己家里,就像对待远房亲戚一样,耐心陪着他们参加各种职业培训考试。

通过考试后,他们就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一点点回归正轨。

03

写在最后

2008年雷曼冲击之后,“三十代”流浪汉中很多人守护着濒临破碎的自尊,带着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的虚弱,拒绝外界的帮助,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活着。

可时间长了,他们就会陷入自责和痛苦中,感受不到活着的价值。

这本书里,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这些“三十代”流浪汉宁愿让自己陷入孤立,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去换一种在我们看来相对体面的生活方式。

他们就像被困在牢笼里,不想走出来再试一次。在他们心里,可能觉得:努力了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可真的是这样吗?

即便是那些在职的人员也时刻为饭碗而担心,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谁都会有脆弱无助的一面。

书中的木子女士也面临职场上的歧视和压力:白天上班,晚上还要照顾抑郁症的母亲,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年。

难过的时候,她只能趁母亲睡着之后,一个人在门前的停车场默默流泪。但她还是熬过来了,因为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是为了家庭而努力。

这些“三十代”的流浪汉之所以落到这种地步,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他们主动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有点像是自暴自弃。

如果让他们重新找回与家庭的联系,哪怕只是设定一个小目标,不让家人担心,让家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变好,他们还会继续逃避下去吗?

自助者天助之,如果自己都不主动站起来迈出第一步,就算神仙下凡也改变不了什么呀?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猜你喜欢:

01 王阳明手撕宁王朱宸濠:43天平定叛乱的奇迹!(下)

02 《侯卫东官场笔记》: 如何让自己变好?广结善缘

03 没钱交电费,83岁日本老爷爷在黑暗中吃面条——老后破产的噩梦系列之四

04 为什么兄弟姐妹会反目成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