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比你想象的长
昨天开会用了1小时30分钟,然而今天算上各种,一共用了至少4个多小时才写完,耗费的不只是时间,还有精力。再加上开会的1小时30分,也就是6-7个小时了!更别说月会了,想想就很可怕。关键这些人说的话也并不精彩,逻辑感不强,论据不足,结构不严谨,基本必须重新整理,所以并没有什么收获。
中午要休息好,提前准备
回顾下这6个小时吧,昨天下午1点半开始,但是中午没休息好,所以下午的状态是浑浑噩噩的。记录的效果也一般,一共几个人发言,一般就是写到哪说哪。但是感觉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肯定记不全啊,上一句话还记着呢,下两句话已经开始说了。所以感觉应该知道这个说话人的逻辑,但是这种稍纵即逝的,我又能怎么知道呢?感觉就得靠平时对这个人讲话的研究,比如习惯性语言、通常讲话层次等。是循规蹈矩按自己材料来,还是随意发挥?
分析:各单位有汇报材料,但是从中挑出重点还得自己挑。比如今天上午的例子,猛一看过去好多条,大事小事都有,像对于站我总是知道孰轻孰重,对于k就不知道了,这都来这边一年了,这都上班几年了,还是不知道。以后开会就是学习和请教的过程。
一般开始写,我都先弄好头和该贴的,贴的内容参考上面。然后对于大家的发言开始整理,一个人一个人的听,大概分出一个时间段。但是这不又是重新听一遍么,听着听着还极其容易走神。所以感觉最重要的就是会上听清楚,找张白纸做好笔记,而不是在那个本上逐字逐句的记。----1主要是听大家想表达什么意思。2还要大概猜出近期汇报的工作。
探索讲话风格
比如可以这样记,z想说的几个事儿,1、2、3,写下了事情的名称,想传达的意思。之后再回顾录音修饰。
比如a,还算有条理,先是点评,要猜他负责的方面。还有传达会议精神,肯定得从会议纪要里去找,毕竟他也是听会的。然后再加上他印象深刻的点。
y呢,现在一般念原稿居多。感觉就是按z的方法,再结合原稿事件整理。
至于y,说话漫无天际。时常开启聊天模式,是想和大家拉进关系么。这种按照z的方法,也算好记,因为可能没什么实质内容。周三发言材料给a看,他也没回忆起y到底说了什么。-0-看来都是公认的废话太多啊…
也可以试试换位思考,如果是我在那里发言,我会说什么;如果是这个事情我来说,我会怎么说。忽然觉得像我写纪要,不就是在写我怎么说么。
anyway,纪要是写完了。下周是月会,明天(周四)又要开始准备ppt了。本周半年也该过完了,早去整理效率笔记,7点开始写个个人的半年总结。还有总是犯困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