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听得津津有味。
阔别已久的线下课堂教学,在全班同学听班主任讲鲁迅小说中拉开了序幕。那一篇篇经典的小说,听起来真上头。三节课下来,有一种高中月考后的疲惫感,是那种很用心很专心之后而感到的疲惫。也是快乐的疲惫。
《故事新编》里的“奔月”一篇出现了让全班同学捧腹大笑的经典菜品:乌鸦杂酱面。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彷徨》里的“孤独者”。老师的PPT上是这样介绍的:
《孤独者》“那是写我自己的。”魏连殳有一种孤独感(异类感)和绝望感。“我”和魏连殳有三次谈话:
一是对孩子的看法:有希望和无希望。
二是关于孤独:祖母→魏连殳→“我” →?(都并无血缘关系),构成孤独者谱系,体现了作者对孤独的生存状态的困惑。
三是为什么活:
1.为自己
2.为他人
3.为敌人
孤独者的复仇:魏连殳在复仇中走向了自己思想观念的反面,以背叛自己和“爱我的人”为代价,取得对敌人的胜利——虚妄的胜利。魏连殳的失败和死亡,昭示了孤独者的命运。
前几天我从网上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现在还没到,不知道为什返校的这半个多月,尽管努力大多数时候都和室友待在一起,还是时常觉得孤独。我们相处的是很好的,一起吃饭,跑步,还买来羽毛球,每天傍晚我们都去打。或许是因为一科又一科的作业压在身上,我现在已经提不起追剧的兴趣了。学习的时候也在为未来担忧,时刻慌慌的。那巨大的虚无感一层又一层的包围过来。我们常常试图从书中找到答案,然而答案是没有唯一的,就算有唯一也不一定正确。每个人的经历赋予了她不一样的答案。
床头写的五本日记本里有着不同时期的自己,每一个时期都那么迷茫。如果没有理想没有追求,而且又不知道为了什么活着或者为了谁活着,其实是很累的。
于是孤独者成为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同样的孤独又同样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