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家和万事兴,家和是前提,是幸福的根源和基础。只有全家人一起努力营造祥和的氛围,才能得到美好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产物,不用强求就来了。
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这个说的是兄弟之间要相互理解和关照。
同样,在夫妻之间、姐妹之间、父子之间等各方面都应这样,要靠相互之间的合力才能产生加速度。绝对不能一个人努力,另一个人却总想占便宜,怕吃苦,坐享其成。
和是一种互动的状态,至少也得是两个人共同的事,不是孤单的动作,更不是某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一个人做得再好也不能称之为和,但和的前提却是要先从自身做起。
在一本书里看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家庭里,夫妻中间有人在学《弟子规》。没学这个的时候,夫妻关系还过得去,可学了这些经典后,夫妻之间的争吵反而多了起来。
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就是因为把经典用错了地方。所有的经典都应该用在自己身上,对照经典找自己的不足,然后改善自己,绝不是拿经典当放大镜,用来去挑别人的毛病。
没学经典的时候还不容易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学过经典之后再去找别人的毛病,那绝对是一找一个准。前几天我就犯了这个毛病。
妻最近在学《弟子规》,确实改掉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我也觉得她能静下来学这个是真的不错,同时我也跟着学了一点点。
结果在她偶然烦躁的时候,我却跟她顶了起来。我当时的想法是,你最近不是在学《弟子规》吗?为什么没事还要找我的事呢?
放在以前,我是不会跟她较真的,偶尔有点口角都会不当事儿地化解掉。
在大学学心理学的时候,那个老师就这样教过我们:“在我家里夫妻之间很平等,我和我妻子各当一半的家,意见相同的时候听我的,意见不同的时候听她的。”
我以前基本上也是这样做的,但这次却鬼使神差地犯了毛病,把妻气得够呛,说我心变硬了,不知道包容她了。我当时还钻在那个胡同里一直没出来,认为她不该找我的事。
事后两个人一起分析才知道,我把经典用错了地方,方向错了,结果自然是大错特错。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句是让我很震撼的,经典的东西背下来并不是很难的事儿,但要真正用到自己身上,做到知行合一,却是非常难的。
学习的东西不在于多少,只有转化为自己身体内的才是学到的。要么让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所增长,要么让自己面对生活的能力更强。否则,不但是长了浮华的气息,还用来挑剔别人,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