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也会得抑郁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得抑郁症(五)

文丨吕静贤

父母对孩子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缺爱,甚至成为讨好型人格。

那如果对孩子无条件、无要求的爱,是不是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呢?

01

一个经济学家,自认为是一个爱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父亲。

因为他从不要求孩子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甚至也想好了如果孩子中考没考好,就读家门旁边的某所职业学校。

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上不要有什么压力,他还经常趁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时侯,走到那所职业学校旁边时,主动给孩子指着那所学校说:

爸爸对你学习上没要求,如果考不上高中,将来来这里读也不错。

这时他的孩子总是不出声。

然后有一天,他的儿子跳楼自杀了。

(这是一个真实事件。经常看头条的朋友,可能会有留意,一个经济学家的孩子前两年跳楼了。小孩长得挺漂亮的。孩子跳楼之后,这位父亲和爱人一直沉浸在痛苦和自责中)

02

这位父亲沉浸在丧失爱子巨大的痛苦中,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我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从来没有给过他什么压力,他却跳楼了?

他翻起过世儿子的学习资料和一切生活、学习上的用品,试图了解儿子内心的一切。

他发现,自己似乎很不了解曾经这个天天生活在自己身旁,自认为对他一切都知根知底的孩子。

他回想起曾经儿子想让他帮忙报名数学补习班的情景。

他发现,儿子其实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甚至抱负的孩子。

他开始有点明白,孩子并不想上职中,孩子想继续读高中。

可是,孩子却又无能为力,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似乎总是跟不上。

孩子被困在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里。

向父母求助吧,父母又不当回事。甚至父亲还说:如果考不上就算了,就去读职中吧。

那么向谁求助?身边仿佛一个能够帮助自己的人也没有。

理想与现实巨大差距的苦闷;

身边无人能倾诉和支持、帮助;

被困在某个困境里的挣扎、无奈……

也许这些都成了孩子最终选择放弃生命的原因。

03

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肯定不是父母自认为的爱,而是孩子想要的爱。

孩子想要什么样的爱?想从父母身上获得什么样的爱?

那就是:看到、支持和理解。

就像这个选择跳楼的孩子,他希望父亲能够看到他内心的真正需求:

他想读好书,他想上高中;

他希望父母能够帮助他、理解他,并支持他的想法和追求。

可是他的父母,并没有看到他内心真正的需求。

仅仅只是自己自以为对孩子的所谓的爱:

考不上高中就算了,我们出钱供你读职中。

这里没有看到,没有支持,也没有帮助。

所以孩子感觉很辛苦,压力非常大,旁边一个可以帮助、支持、缓解自己压力的人都没有。

所有的压力只能靠自己一个人苦苦地独自承受。

最终顶不住而选择放弃生命、放弃这个世界。

04

所以我们不要说对孩子没要求、不给孩子压力,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其实不是。

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是这回事:

谁谁家的孩子被父母逼着上各补习班,要求必须考多少分,我没有。

我只要孩子开心就行,大不了以后我帮他托底。

别人家的父母对孩子是有条件的爱,而我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

这难道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这不是。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能看到孩子。

05

怎么才是看到孩子?

那就是不仅仅只是关注孩子表面上的身心健康,而且还要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

你不给孩子学习上的压力,不要求孩子做的有多好,取得什么成绩,但那仅仅只是你的想法。

孩子呢?

也许他真的很想学习好,很想证明自己。

是的,证明自己。

也就是获得认同感、肯定感。

其实也就是存在感。

这是每一个活在这世上的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但是这位父亲没有看到孩子内心里的这种最基本的需求,甚至还自作聪明地对孩子说:

如果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读职中也不错。

这潜台词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说:我对你不抱希望,我并不看好你。

而这,对于一个内心充满理想和抱负,拥有强烈上进心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和伤害。

而且还是来自于身边最亲近、最爱自己的父母的口中。

06

数学大师丘成桐,在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学习经历时,说最感谢的就是父亲。

尽管父亲陪他的时间并不长,在他14岁时就去世了。

但他的父亲对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影响了他一辈子。尤其是走上学习这条路,在数学领域奋斗了一辈子。

他说父亲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一直对他抱有积极的期待,也就是寄予厚望。

尽管小时候他很调皮,喜欢玩、不懂事,学习也一般。

“在更广的层面上,我得益于父亲对我的厚望。
年轻时并不知如何去实现它,到了知道时,很可惜,他已去世了。”

甚至父亲走的时候,他学习成绩还不怎么样。

但因为父亲一直对他寄予厚望,这种对他的期待和肯定深深影响到了他,成了他日后积极投身于学业的最大动力。

父亲的猝逝是我一生的转折点。从前家中有一个中流砥柱,随时随地照顾我们;现在没有了,是时候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这时我有种强烈的欲望,要使父亲以我为荣,虽然他已不能亲眼看到。
“十四年来父子在一起的日子,他对我的信心从不动摇,而我却不能常常符合他的期望。
……
我能想到的是,在学业上脱颖而出,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07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和认同。

哪怕现在他并不如你所愿,甚至与你所愿相差甚远。

但你对他的积极的期许,尤其是不管他现在表现如何,你都相信他以后会越来越好——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

而且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父母要学会等待。

等待孩子心智的发展和成长。

很多父母在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总是把现在当成永远。

认为孩子会永远和现在一样。

其实这陷入了一个固化思维的误区。

要知道凡事都要在不断地发展中的,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并不以我们人的主观想法所决定。

所以不管你想不想、认不认同,不论谁、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直变化中的。

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能越来越好,并学会等待。

08

因为再怎么指挥、要求孩子,其实意义都不大。

尤其是孩子稍稍长大,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时。

如果不是他自己想做、要做的事,父母讲得再多也没用。

尤其是介入得越多,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大。教育的效果也适得其反。

所以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影响,就是:对孩子积极地期待,并耐心等待孩子心智的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