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滋润在爱的雨露里,然而简·爱却不是。在上大学时,第一次读到《简·爱》,就深深地为她的经历和遭遇愤愤不平。今天,再次与学生共读,我却想到了林黛玉。
无论是在舅妈里德太太家里,还是在慈善学校,无论是在红房子,还是漫长的路途中,简·爱感受最多的就是寒冷,周围环境无比冷清。对于一个从小父母去世,孤苦无依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了。正如她所说,里德太太和她没有血缘关系,对她简直糟糕透顶,表哥约翰更是凶狠蛮横,又打又骂,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让简·爱变得敏感而自尊。这一点与林黛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黛玉在父母双亡之后,被外婆接进贾府,虽然“心肝”般地疼爱,衣食无忧,也有着与宝玉的纯真爱情,却也“步步小心,时时在意”,惟恐多说话,惟恐说错话,长期寄人篱下,甚至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冰冷。然而,同样是这样的环境,二人的选择却全然不同。
黛玉善于察颜观色,虽然孤高自许,不太合群,受了委屈也会洒下两行清泪,常年都是泪光点点,却也能顾全大局,面子上还过得去,背后却依然让人颇有微词。而简·爱却是爱憎分明,起初的隐忍换来的是最终的爆发,甚至不惜与约翰表哥和里德舅妈撕破脸皮,针锋相对,为了维护自尊,她甚至不顾及任何后果。当然,这与她的经历有关,被关进红房子留下的阴影,一个人被塞进马车让陌生人带到50里外的慈善学校,于是,她不愿意像海伦一样逆来顺受,她变得自尊而坚强。
由此可见,简·爱的性格是是外现直率式的,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就做什么;而黛玉则是内隐含蓄式的,她的心理只能靠我们去推敲和揣摩。艺术是相通的,由文学中的人物塑造我想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两种形式,油画侧重以浓烈的色彩进行渲染,色彩绚烂,逼近真实。而国画则是写意见长,似乎挥洒的几笔就展现出丰富的意境,让人回味和遐思。
当我们面对一张雪白的宣纸,看到一位渺小的老人在山脚下披着蓑衣垂钓的画面时,立刻会在脑海中涌现出漫天的飞雪,天寒地冻,鸟兽绝迹,此人内心孤独知音难觅的意境跃然纸上,不由得会吟诵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来。而当我们面对一幅山水风景的油画,那悠长的小径,起伏的远山,翠绿的树木,还有潺潺的溪流,我们不由得心驰神往,想去一睹那醉人的胜景踪迹。一写意,一写实,感觉全然不同。
泰戈尔说,“生活以痛吻,我却报之以歌”。无论是简·爱,还是林黛玉,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她们采取了迥然不同的应对方式。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而塑造人物的方式中西却各有不同,这也许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无论是油画还是国画,都值得我们在阅读中去发现和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