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讨论职业选择,职业转换的故事汇编。全书共分13章,讲述了大概20个关于职业转换的故事,中间穿插少量的经验总结,全书直白流畅,又不乏给人启发之处。给人的阅读体验是轻松愉快的,很适合用于打发时间,我今天大概花了4-5个小时读完了这本小书。
先简单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点。
Π型能力和T型能力
传统认为一个人要一专多长,“一专”是指一个人赖以谋生的专业和技能,需要精深。多长即多个比较擅长的领域,这是T型人才的能力构成。所谓“Π型”能力,是指在赖以谋生的一专之外,还有一个通过业余时间的积累,也足够精深,但是符合自己兴趣的第二技能。这种看法的前提假设是,一个人有可能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或者原先喜欢一旦变成谋生工具之后,就没那么喜欢了。我觉得这种看法有它存在的价值,毕竟多数人的职业和兴趣是不吻合的。更何况,一个人的兴趣是会随着自己的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这个想法的启示在于,要在业余时间培养出第二技能,且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上的兴趣,应当努力使之达到专业的水平。
问题即是机会
很多时候人们一边抱怨着没有出头的机会,一边尽量逃避工作中碰到的难题,殊不知解决难题的过程之中即孕育着最好的机会。这种思维的转换,便可能孕育着职业的转换。如果解决的是工作中的难题,便能够让领导看到你的能力,之后有晋升的机会领导也更容易想到你。如果看到的是社会中还没有被解决的难题,那有可能就是一个绝佳的创业的契机。现在不是流行这么一句话嘛:企业家的根本动力在于解决重大的社会难题。
转换行业并不一定意味着从零开始,之前的知识,经验有可能是极具价值的资本积累
过往经验对于新的职业的价值,有时候是无形的,只有当你投身新的职业之后才能够觉察到。而且,一旦发掘出那些相关的,可以迁移的过往的经验,其特殊性将是无可比拟的。书中介绍一个原先搞音乐的人最终转行去当医生,居然发现以前玩音乐时高效的与他人打成一片的能力非常有利于建立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这是他一开始万万没想到的。这一点的启示在于,当人们想去转换职业的时候,应当努力去总结一下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培育出了哪些核心能力,是否可能有助于新的职业。如果能够发掘越多的可以迁移的核心能力,那么转换职业的信心和勇气也就越充分。
转换职业需要改变现有环境,寻找合适的新环境
当人们提出想转换职业的时候,几乎身边的所有人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困难来劝阻,最好的解决策略就是想办法融入新职业的从业人群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自己的决心,真正做出最终的职业转换。换一个角度来看,只有及早接触那个新行业,才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选择,如果与预想不一致,也有助于及早撤出和放弃。而接触新行业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直接参加那个行业的具有影响力的培训班。
职业选择,比兴趣更重要的是志趣
人们经常强调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职业,有时候是有点过犹不及的。所谓“兴趣”,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是有趣和愉悦的结合体。它可以使人在短时间内进入一种高度投入的状态。但情绪起作用的时间是有限的,它不足以支撑一个人常年从事于一项事业。真正能够支撑一个人从事某一项事业的核动力是价值感,就是觉察出其内在的意义。试想一下,有多少人会对又苦又累待遇还不高的教师工作感兴趣呢?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觉得当教师是一件很有社会价值,很有崇高感的职业,应该很少有人能够快乐地坚持下去的。当我们发现一个职业的价值感之后,就可以去考虑是否有兴趣了。关于“兴趣”,很多时候人们对它是有误解的。最常见到的现象是,一个人对于自己从未了解过的事物开口就说“不感兴趣”。这其实是悖论。都没有深入了解,当然不会有兴趣了。兴趣源自熟悉+意外的组合。人们不会对自己完全陌生的事物产生真正的兴趣,也会觉得完全熟悉的事物很无聊。所以,兴趣是人们从事那些能够基本胜任但又具有一定挑战的事物时的状态。可见,光靠想,是绝想不出来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的。只有跳进去,才能觉察出自己内心的真正状态。而所谓“志趣”,便是价值感+兴趣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