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表达思想,得清。随句记录心情,要留,从空间日志到微博文章,最后回到简书,文章专门放到这儿更好。
有多少人有定时删除记录的习惯呢?无论是微博,朋友圈,空间,一定有人会按时清空历史动态。也说不上是什么原因,可能是觉得之前发的动态太幼稚了?现在心态转变了?不想给某人看到?总之啊,这是病,得改,这种病叫做“自卑”
正如标题,先要把文章和随句区分开来。文章,包括随笔,时评,杂文,散文等等,既然是文章,首先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就像我们小学做的语文阅读理解一样,有中心才能算做文章,否则即使长达几千字,但若都是一些随意由心情拼凑的文字也该归入随句。所以平时发的动态啦,图片啦,感想啦,都该算入“随句”。
以前我也是定时清空记录的人,那时是不管图片,文字,文章,全部清空。现在回想,追悔莫及。随句只能说明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点上的心情,观者也不会较真,只是消遣休闲看着玩儿的,包容的限度比较大的。文章就不同了,千万笔墨,只为渲染闪亮的那颗星。相对而言,表达的思想对于作者持久性比较强。因而观者对一篇文章的包容度就比较小。“文人相轻”,两个人互相的认识仅限于生硬的油墨名字,怎么需要相轻的呢?还是“我看他文章不顺眼”所致。于是一个人所有的优点都被几篇文章所掩盖,一个人所有的自尊脆弱到几篇文章就能击败。传说中的“鄙视之心”“掐架大戏”即将拉开序幕。
如果接纳不了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意义又在哪儿?过去的随句是过去的脚印,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应该没有人会在乎别人看到自己的脚印的吧。相反的,删去的记录却能让一个人迷失自己来时的路。如果连脚印都要隐藏,可以断定这个人潜意识中信奉的是《三体》中“黑暗森林理论”,这是有多自卑啊。但文章不同,一般文章表达的思想是不容易改变的,它是作者手中的火把,照着自己的路,也向其他人辐射着光和热,如果你用自己的火把晃瞎了别人的眼就是你的不对了,保险起见,还是让火把收敛一点为好。
假设一个人刚成为好友,翻看动态记录基本没事,要是翻看文章,那很有可能会有各种反对或赞同。最好的方法是保留一段时间,这样熟悉的好友有机会看到,一段时间后就删掉文章,这样不会因为偶然性而让新好友和不关心你的好友产生各种可能性。删掉一定不等于抹去,应该建议存盘。设想下多年之后,偶然遇到想法相同的人,拿出珍藏已久的火把,高兴的说:“好巧啊,多年以前我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最终会产生更亮的花火。
感谢有简书这样的平台,让无数思想不再默默无闻,至少,可以在屏幕的另一端擦肩而过,或许机缘巧合下,还能产生“笔友”这种怀旧式的羁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