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云
那天傍晚,在我与女儿又一次发生了一番争执后,她懊恼地上了床,用被子蒙住了脑袋,大声地吼道:我不想和你说话!
那一刻,我的心都要碎掉!那个曾经环绕着你的脖颈左亲右亲的孩童哪儿去了?你把所有你能给予她的爱倾注于她,得来的却是一句反叛的话,做母亲的失败与悲凉一下子袭满了我的全身。
泪眼中,我仿佛看到远处那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正张着小小的臂膀扑来,我仿佛听到那个稚嫩的声音开口叫“妈妈”,我还看到她第一次背上小书包那兴奋又不安的小眼神;我看到她在春天里笑靥如花,我看到她在夏日里大汗淋漓,我看到她在秋天捡起落叶,我看到她在冬天的漫天雪地里开心奔跑……
而终究,终究,换来了这样一句,“我不想和你说话”。
我带上小宝,出门洗澡,我不能当着她们的面倾泻我的情绪,在打开水龙头的刹那,哗哗的水声淹没了我的哽咽声,泪水像开了闸的洪水倾泻而出……我慨叹时光不再,我盼望时光倒流,工作、生活、育儿的重重压力也一下袭上了全身……
许久,我在小宝的呼唤声中,明亮的应答着,我不能让她觉察到我的不快,而把悲伤的情绪传递与她!终究,还是要直面问题,我回头细想,是谁造成了今日的局面?是我吗?也许,我该尊重她,也许我换一种方式便是另一番景象。我想起了海文颖老师的《接纳力》里的倾听与共情,我听她说了吗?为什么总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与她?那首《你的儿女》不是都说了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前辈们早已经把父母儿女关系诠释的如此透彻,而我们却总是不信这个邪!总觉着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不一样,会和自己贴心贴肺!养儿育女,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传承到今日,究竟是为了什么?
孩子啊,究竟怎样,我们才可以像你儿时那般如此亲密无间?时光啊,究竟怎样,才可以把你定格在我们拥抱亲吻的那个瞬间?
罢了,罢了,谁让我们如此自私地把她带到世上,却又曾经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去成长!痛定思痛,我整理好心情,决定以好的状态再去面对她,开门的那一瞬,她一声“妈妈,你回来了!”像突然触碰了某根神经,刹那间又把我软化……
那么,我们还是接着练习《接纳力》吧,如果不是养育中遇到难题,我们就不会深刻地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也许我们都只是大号的孩子,在成长中曾经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未完成,在于孩子相处时,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海文颖老师说,自责没有用,接纳反而会让自己更快想到积极的解决方案。这种接纳不是放纵,不是宠溺,不是忍受,而是对生命历程的一种了然。
教养孩子更是一个教养自己的过程。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我们不停地折腾自己,当做到对孩子接纳时,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对自己也接纳了。那么就让我们从倾听开始,慢慢地习得与孩子共情、划界限、立规则、使用我信息,它不仅仅适用于亲子关系、夫妻以及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只要你习得了其中的真谛,便可以轻松应对人生中要面对的各种关系,做最好的那个自己!
妈妈们只有不间断的学习与成长,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她一起开启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