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偶然读了一下李鸿章的诗,感觉很有意思。尤其把李鸿章人生早年和晚年的诗单独拿出来朗诵,除了诗本身的韵律外,还会有一些对人生对命运的感慨。好了,话不多说,先来第一首。
2.
这是1843年,20岁的李鸿章被选为优贡生,奉父命进京准备乡试,此时,20岁的李鸿章可谓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其渴望建功立业,封候拜将,青史留名的志气跃然纸上。请看这首诗。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这是李鸿章传世的第一首诗歌,再看他留在世间的最后一首诗。
1901年,78岁的李鸿章在内忧外患当中签订了辛丑条约,咳血不止。临终之时,写下了这首诗歌。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内尘氛悠未熄,诸君莫做等闲看。
夕阳西下,荒郊的战场上尸横遍野,大清的黄龙旗在燃烧中倒下。是的,大清又输了,山河再次破碎。瑟瑟的秋风中,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在望着这一切默默的哭泣。
3.
做完这首诗后不久,1901年11月7号,李鸿章逝世,史载,李鸿章死后双目不瞑,死不瞑目。这位大清的裱糊匠走完了他的一生,留下了生前身后无数叹息骂名,李鸿章死后十年,大清朝寿终正寝,其实,还是梁启超公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惜李鸿章之识。百年之后看来,还是很准确。自乾隆后期就远远落后与人的大清朝想靠一人翻身实在太难了。而终李鸿章一生,从年少时期的踌躇满志到老了以后的无奈伤感,其实反映的不仅是他个人,也是他所处的那个朝代,一个王朝衰落的背影,大势所趋,无可逆转。
4.
最后,来首李中堂的对联,一起鉴赏。
上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下联:祈大寿无需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乃地上神仙。
横批: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