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老公一起去参加了游戏力的线下工作坊,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围绕一个主题的线下活动。
碰巧是周末,老公也愿意支持我,我们就一起去了,毕竟家庭育儿相关的理念,两个人能并肩才能事半功倍。
活动地址选在了市区一处交通便利地,我和老公一起稍微早了点抵达会场,准时开场后,大家先围成了圈做自我介绍,暖场后开始了和科恩博士的连线,活动紧锣密鼓的进行,后面也有倾听,自主游戏,共同游戏的环节。
活动长达一上午,内容充实有趣,给我的触动也比较大。
第一个触动的就是在倾听环节,规则是互相倾听3分钟,不打断不评判并且全心关注,说说育儿上最困难的事情。
活动是两个人一组,我在听对方说她困于18个月的宝宝反复湿疹的时候,我真是忍不住要打断她,要告诉她我的经历和她多么的相似,我是如何如何的用这样那样的方法等等,好在我是忍住了。
这时我也想到自己平时,好像很少倾听,不管是家人还是团队伙伴,我更擅长主导,发表意见,安排任务。特别在和老公有意见不同的时候,我恨不得把全世界的话都说完去说服他,不说也知道,最终都是收效甚微。
最近我已经在改变,会主动的倾听他,和肯定他的感受,这时我会发现他承担了比我想象中更大的压力,遭遇了更困难的难题。
倾听,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对方的感受,可以让对方的情绪更好的流淌,也能给我们时间更好的思考对方所表达的观点。
第二个是科恩博士举了两个家庭教育理念常见的例子。
一个是孩子哭闹不去幼儿园,说这个的时候好多家长都共鸣,这个事情发生的概率看来很大。
博士给到的方法,首先都是共情孩子,也就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他是遇到了问题,而不是直接把他想成无理取闹,具体方法有两个:
1.拿小朋友喜欢的玩偶,和小朋友对话,把感情寄托在玩偶上,对着玩偶说,你要上学啦,我会非常想你的,你也会很想我吧。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也了解我们的情绪,让他知道这种情绪是正常的。
2.和他玩hello bye的游戏,用一个玩具反复的和他打招呼和说再见,逗他玩,并且约定我们要在拜拜时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
另外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眼泪并不是评判要不要去幼儿园的标准,他哭的时候不要制止,表示理解让他发泄情绪,哭得越厉害反而是好事情,发泄了情绪反而没事了。
还有提到的是,可以和宝宝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家长做孩子,孩子做老师,孩子会把学校里老师的言行复现,这时候家长来观察是否学校里某些场景给了孩子过多的压力或者不适,再去视情况去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孩子情况特别严重,哭闹不停止,那家长需要考虑循序渐进,一周三天或是半天制慢慢过渡。
总的来说,这个过程,倾听,观察,理解孩子是重要的三个要素。
还有个例子说的是孩子不做家庭作业,也是通过建立游戏的方式,给孩子温柔的设定规则,玩好再学还是学好再玩。
很多时候家长容易贴标签,看到孩子不学习,就要有过激的行为或言论否定孩子,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除了贪恋玩耍,也有可能课业遇到问题无从下手,家长耐心点,问题就能浮出水面,再针对问题来解决。
育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共性很多,但在这些相同问题的背后,不同孩子不同家庭,解决起来都会有差异。
第三个有触动的就是,所有大人们在一起,玩的非常放松。
我和老公也觉得,其实游戏力养育的内核就是建立轻松的养育环境,一旦环境轻松了,家庭里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会被激发,也就必然能通过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们一起玩了枕头大战,丢沙包,等等游戏,玩在一起让我们在场的人员觉得关系都走近了。
一场有趣有爱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