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在我们老师群里,一场关于漫画的讨论引发了我们来自不同专业老师之间的深度思考。内容很多,涉及了图像小说、叙事性、独立漫画、商业漫画等等等等。 不过,归根揭底,立足于艺术教育,我们的发心是始于家长们都很困扰、咨询老师最频繁的这么一个关于漫画的问题——
我们家孩子,成天只画“漫画”,这样好不好啊?
在我们系统介绍漫画是什么以及各种门类之后,这个答案就会更加明朗,不过作为首篇,我们更想要达成的是相对直接的答案:
- 可以画吗?
- 画太多怎么办?
- 家长应该怎么做?
关于漫画:
狸空:漫画只是载体,关键看其中包含了什么。和摄影与电影类似,只是形式的一种。关键是作者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以及表现的深度。
热热:啊,我觉得卡通动漫角色形象,和漫画得分开说,漫画并不是画风决定的,而是相关联图像的组合,《理解漫画》里是这么定义的,我觉得差不多,有叙事也有非线性叙事。
文婧:绘本与布莱克式的图画书即picture book也拥有多幅相关联图像。但就图像叙事的方式来说,与漫画体系的区别在于,插画/绘本的图像是文学性叙事,漫画是镜头式叙事。无论内容与否,这种叙事方式是漫画的主要表现特征。
关于是否应该临摹卡通:
熊老师:循经典之道 蕴无量未来
呃好吧,突然引用我们艺术课的宗旨,不过确实是这篇文章的最简明答案啦(可是答应我 还是要下拉继续看完好嘛)
起:
画漫画不等同于画卡通形象
在我们讨论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叙事「narrative」。真正漫画的核心正在于此,卡通形象的塑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个过程当中,类似电影或者动画片的前期分镜一样,需要在多个图像之间找到某种图像间的联系,不同的联系会带来不同的镜头感,进而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漫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对分镜的把握。就好像你是你自己故事的总导演以及摄影师,以及编剧以及灯光师等等,想象它是你的纸上电影,或许会更好理解吧。
(不过叙事并不完全等同于讲故事,例如你可以表现一个窗户的24小时,只有光影的变化它也可以是一种叙事,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具体的情节发生。)
在我们的艺术课体系当中,经典之作的临摹占据很大比例,不过时常有小朋友喜欢分享平日里所画的简笔画、临摹的卡通形象等。皆以人物形象居多,较少涉及到分镜这个漫画、电影、动画中的知识,所以真正要问的问题是:
-
小孩子临摹卡通形象可以吗?
承:
孩子们日常所画的卡通是什么?
漫画分了很多种类,而通常被我们口中所提最多的“漫画”,实际上只是商业漫画中的日本漫画一种而已。我们国家很多动画片当中的卡通角色,曾强烈借鉴日漫的造型特点,所以国漫和日漫在风格上在现阶段依然很类似。
热热老师与狸空老师都是优秀的独立漫画创作者,更偏图像小说即graphic novel的方向,在她们的研究和创作过程当中,接触的到更多漫画其他有趣的方式,都是很艺术性的表达,和我们主流所认识的漫画很不同,相当freestyle。(←文婧的坑NO.I:漫画的门类 ,请见后续报道)
但现阶段通过电视与纸质漫画书所能够接触到的漫画类型,大多都是商业漫画,是孩子们主要接触得到的类型。商业动漫是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故事氛围中,孩子们被其中的角色打动,诞生想要画下这些角色的想法,是多么的自然。
其实这也是我们不少老师都曾经历过的过程。
一开始被日漫吸引,被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打动,于是不停笔的练习下去,主动去了解素描、人体结构、服饰文化。又渐渐的了解到日漫之外的独立漫画,发现更多创作可能。进入了大学,渐渐明白漫画在整个艺术史与艺术世界当中的小小定位,逐渐看到了更广博的艺术世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艺术理念。
要让我们说出“画卡通是不好的,千万禁止!”好像还真的很难呢,因为漫画正是让我们走上艺术道路的起始啊。
也因为,有热爱的题材并且乐意花时间不停的练习,这本身就很好不是吗。有热情,才会积极去练习,进而才有精进的可能。就这一点来说,一味的制止,反倒会干扰到对画画的积极性,也隔绝了自主学习的契机。
转:
“多吃糙米少吃精粮”
但是这只是一个契机,却不是营养来源。
这个道理有点类似于:
我们选择吃粗粮,而不是精粮;选择吃原糖,而不是白砂糖;广泛涉猎书籍,而不是只看范文来提升作文水平;了解动物需要各种纪录片与科普读物而不只看沈石溪。
为什么呢?
因为在事物比较原生的状态中,包含着更复合的营养,没有经过太多程序提炼与加工。
在给孩子艺术打基础的阶段,广博远比精纯重要,这样建立自己的艺术世界观,然后才会像海绵一样加速学习与吸收更多。
孩子们接触较多的商业漫画,人物形象被高度提炼并加工过,是一种符号化视觉语言,例如眼睛固定的画法,人物的脸型基本一致,情绪也有特定的表情符号来表达……等等等等。
如果仅仅如此临摹的话,容易造成的现象就是阖上了观察周遭的眼睛,垂下了写生世界的双手。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如果只拼命画卡通,是不太好的。
可是一味杜绝,似乎也打击孩子积极性。
那那那——我们怎样转化思考这个问题?
刚才说了,漫画的复合营养不够,所以当然是从怎样补充更充分的营养出发啦!
喜欢画没有错,不拘题材是应当的。只是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得道其中”,通过100分努力的练习,最终只能得到打折后的50分成果。经典依然需要,只是无须强塞。通过卡通形象引到更多更广的艺术作品,就容易让这些经典作品也具备亲和力,那就容易变成孩子们喜闻乐见喜欢临摹的题材了。其实还有很多引发孩子兴趣的小小分享,之前也都陆陆续续分享过,女同学表示哇声一片。
月神殿中的水冰月穿的是什么公主系时装?(呃好像突然有点暴露年龄了呢。。)
西方仙女除了公主裙,还穿什么其他漂亮裙子?
同样都是我们眼中的公主系蓬蓬裙,委拉斯开兹和戈雅笔下的公主所穿的又是怎样不同结构不同款式(甚至连专属名词都不一样)的裙子呢?
从洛神赋图中看看我们南北朝的仙女服饰?
(什么什么?求给男孩子的有趣分享?呃,原谅老师拥有的是一颗少女心,不过的话……我们或许可以试试将达芬奇手稿的攻城机甲造一发出来?或者,要画好英雄在战斗状态中帅气犀利的样子,人体结构与动态人体速写的技能必不可少哒)
合:
因材施教 润物无声
最终,克里希那穆提曾说
The spiritual path is individual and no guru or spiritual group can help.
艺术学习的道路上也是一样,只有individual path,没有适用于所有学生的一套方案。而只有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寻找,自发的去学习,才是最上乘的,也才能够走到最远。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等待合适的契机,给予顺势的引导,提供合理的营养。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是克里希那穆提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
老师与家长们陪伴着孩子成长,多做转化工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硬塞”就好。给在契机上,给在需求上,孩子们自然会从商业漫画的程式中找到对服饰、对速写、对人体、对建筑、对文学、对编剧、对电影语言、对视觉叙事的兴趣,自主的“研发”下去。
这样,是不是就减少了很多“不可以这样画!你应该去这样这样……”的固定句式呢?
(似乎多一点时间在沙发上安静的躺平平而不用担心ta们的画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