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里补课了,学了不少端午的知识。上午学到的诗,下午看到的端午别名,都是新知,很有意思。
记得沈从文先生的文里就提到过女儿节,美极了的名。我以为端午一定是悲的,因为屈原。可是,一旦叫成端阳节、女儿节、浴兰节,真能勾起人无限的遐想。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我的记忆里是没有的。门窗上插艾和菖蒲倒是有的。
小时候,我们总是在这天的早晨,趁着太阳还刚刚露面,拿了沙镰去村头成章伯的小塘里割菖蒲。
菖蒲,又叫香蒲,叶子有一股好闻的香味。扁平的叶又直又长,像一把把绿色的剑,待到夏末,它的果实结出来,又像一根根串着竹签的火腿肠。我们叫它水辣子,据说可以用来止血。
菖蒲不多,所以要趁早去割。但其实一家只要几根就可以。艾草在农村处处都有的,今年割了明年长得更好,哪里都能生根。所以,不用急。吃过早饭,顺着自家田埂或菜地坟头,一割一捆,往往上面还带着晶莹的露珠。母亲就让我们择几根长枝,和几根菖蒲一块,交叉放置在门边和窗台上,其余的就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用来泡澡或熏蚊子。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艾草的功效记载得非常详细,以至于蕲艾全国闻名。现在更是流行艾灸,仍以蕲艾为最佳。而蕲艾中,又以端午这天的艾草功效最显著。
大学以后去南京,第一次见到并吃到艾草做的青团,碧绿的颜色如玉,软软的包在透明塑料袋里,一小团一小团,很是惹人喜爱。但吃起来,是青涩甘苦又带点微微的甜,硬是逼着自己把它吞下去了。
我们这里没有青团,端午不吃粽子,却也有节令小吃。除了糯米粑,还有几种用面粉做的油炸食品。
家家必做的是方果。像做饺子皮一样,用擀面杖把揉好的面粉擀得薄薄的,再用刀切成小方块,中间切一小口,将方块的一边角从小口翻过去,变成蝴蝶结样子,撒上芝麻,放入热油锅里炸得脆脆的。面粉里会事先加上糖或者盐,这样吃起来才会有味道。
还会做一种油疙瘩,需要在面粉里面放入老面发酵,一般还会加入切好的韭菜,等面发好了,同样放入锅里炸。方果是脆的,易保存,有的人家会吃上几个月。油疙瘩是软的,不易保存,但各有风味。
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家都省掉了做这些繁复的小吃,端午节这天可以直接去街上买现成的。却总觉得差一点味,也许,那是童年的味道吧!
隔壁村旁有一条大河,每年都有龙舟比赛,看热闹的人在河边也聚成一条长龙。端午,更有了特别的回忆。直到有一年,一条龙舟在河中间翻了,一对父子竟淹死了,龙舟赛为此停了好几年。
今年的端午,父母远去了深圳。老家里空空的,我在大街上买了两块钱一大把的艾草和菖蒲放在门前,节便这样悄无声息地过了。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总有一些日子,会由喧哗转为平静,但是,沉淀在时间里的爱和记忆不会褪色。
又闻端午艾草香,总有岁月可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