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和有的人待一小时,比干一天活还累;跟某个人聊完天,一整天都提不起劲?
很多人归因为“状态差”、“太敏感”,却没发现是关系在悄悄消耗自己。
当身体和情绪发出这三个信号,别犹豫,该和对方保持距离了。
信号一:
相处后,总在“自我否定”
想尝试新领域,他泼冷水“你没经验,不行”;倾诉委屈,他回“这点事要扛住,你太脆弱”……
起初会想“他只是直”,可次数多了你会反复琢磨:我是不是真的没用。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
常以“为你好”为幌子,让你把看似客观的负面评价内化为对自我判断,慢慢失去自信。
网友@姜敏被闺蜜吐槽穿搭不行、爱好幼稚,还说“也就我跟你说实话”。
久了她做什么都要问闺蜜意见,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直到工作调动少了联系,才发现同事夸她穿搭有风格,新朋友喜欢她的爱好。
原来不是自己不够好,只是那段关系在消耗。
作家十二说:“远离否定你的人,多跟认可你的人在一起。”
真正值得深交的人,是会为你鼓掌、给你激励的。
所以,若关系总让你怀疑自己,再亲近也要抽离,便能摆脱内耗,获得滋养。
信号二:
相处后,总在“刻意伪装”
是否过这样的体验?
和某人在一起,会藏起真实的自己:不喜欢喧闹却要陪聚会,对八卦没兴趣却要附和,累了想休息却强撑“我还能玩”……
你以为这是“懂社交”,却在相处后只剩身心疲惫。
朋友大伟为融入同事圈,逼自己学喝酒、聊球赛,但聚会后只剩空虚,还称讨厌“虚伪”的自己。
看过一句话:要费尽心力维持的关系,都不是好的关系。
真正好的关系,是不用迎合的,更不用隐藏喜好去适配别人。
后来大伟做喜欢的摄影,认识同样热爱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哪怕蹲路边拍夕阳都快乐。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真实共振”,频率相悖再迎合也磨损自己,频率相同安静发呆也不尴尬。
所以,若关系总让你不自在,及时拉开距离,学会筛选。
和同频的人一起,做自己。
信号三:
相处后,总在“情绪内耗”
还有种人,不否定你,不用你迎合,却会拖你进情绪内耗里。
作家珍妮曾与同事合租,同事整日抱怨领导、薪水、命运。
珍妮起初安慰,后来自己情绪也不稳,工作遇挫便焦虑,逐渐敷衍工作。
直到看到父亲为生计拼命,她才醒悟,问题出在消极的同事,回公寓后立刻搬离。
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提出“情绪污染”:
心情好的人和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沮丧,且防不胜防。
生活中,有些人像“行走的污染源”,装满负面情绪急于倾泻,你一旦被感染,便会陷入情绪泥沼,也没精力感受美好。
马丁·塞利格曼说:“没强大心智消化负面情绪,默默远离是最好选择。”
所以,若关系总让你内耗,再不舍也要抽离,把情绪开关握在手里,才能不被打乱节奏,守护精力。
弘一法师说:
“和某人相处心慌憋闷,是老天提醒你要远离。”
需要自我否定、刻意伪装、情绪内耗才能维持的关系,像不合脚的鞋,再好看也磨人。
别让消耗型关系占太多精力,适时告别错的人,把心留给看见你的好、接纳你的真、陪你一起向上的人,往后日子才能多些自在,少些疲惫与内耗。
和欣赏自己的人在一起
远离消耗自己的人,守好精力,多做滋养身心的事,多和欣赏自己的人相处,才能始终积极向上。哪怕日子艰难,也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容解决困难。
所以要给圈子做“减法”,屏蔽扰人喧嚣,回归内心平静,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人和事。
在七彩人生,我们可掌握给圈子“减负”的方法:
运用色彩识人技术觉察情绪,看清背后根源;
在色彩瑜伽等减压活动中释放情绪,不再评判与抗拒,负面情绪会消散,允许一切发生,内心的力量也会回归。
这样,注意力会集中在积极事物上,对困扰自己的人,该断则断、该离则离。内心越坚定、生命越丰盈、状态越积极,自然吸引同样积极的人,彼此滋养、相互照亮。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