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01
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前提是高质量陪伴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我一天到晚全身心地围着他转,陪伴了他一整天,他也挺高兴的,这样的陪伴还不高质量吗?然而,你静下心问问自己,你累吗?会不会觉得好不容易到周末,却把时间都给了孩子,毫无个人时间,比上班还累?面对孩子,你真的能做到一天可以平静愉悦地对待他吗?有没有患得患失的感觉?
我常常有这种感觉,有时还会被这种感觉激起愤怒的情绪,以致孩子常常受到我自身情绪的折磨。这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所以,父母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孩子,首先得做到高质量的陪伴自己。
02
高质量陪伴自己的关键要素
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自我觉察不仅是自己看自己的此时此刻的“状态”,更涉及一个人在其文化背景熏陶、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的结构与家人互动模式、及个人遗传特质等因素与此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更能对一个人的情绪、行为、信念、价值观….等方面有深入与完整的了解。”
从觉察的深度上分析,它就像一座冰山,至上而下是: 行为→思维模式→感受→渴望→价值体系。
在陪伴孩子过程中,自我觉察的第一步是看到自己的行为。大吼大叫?打孩子?不停地催促……第二步是觉察造成这些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思想下促使我这么做的?因为他吃东西前不洗手、因为他把脏东西放嘴里、因为他动作太慢……总之,他不按照我的意愿去做,我控制不了他。当我们处在失控状态下,情绪就随之而来。愤怒、恐惧、悲伤、还是焦虑?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其实是我们内心渴望被认可、被尊重、被信任、被保护、被支持、被接纳。一旦内心渴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导致行为和情绪的失控。举个例子,今天和老公吵架,我感受到不被认可,内心很悲伤很焦虑,面对孩子的“不听话”行为,积压在心底的情绪瞬间爆发了。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在孩子,而是我们自身内在的创伤被触动,无法平静地看待眼前的一切。
关照自己
当我们一步步地反观自己,觉察自己,并且分析这些情绪给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后果之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关照自己。
许多妈妈说当我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常常会自责、后悔不已。其实觉察的意义在于“看见”,然后接纳自己,有了内在的自由,才会有选择权,智慧才会浮现。所以关照自己尤为重要。想想哪些事情能让你平静下来的,把它列出来,然后根据当下情况选择一些能够做到的事情并立刻执行。例如,找个安静的空间躲一会、听听喜欢的音乐、写写心情、吃吃东西、打打坐……尽量不把负能量传递给孩子。孩子的情绪与母亲的情绪是共生的,当他面对父母的指责时,他有自己的情绪也有父母的情绪,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关照好自己,让自己尽量保持平静的心态,才能放下对孩子的“苛刻”、“控制”、“不断打扰”。
另一方面,要关照自己的需求。如果我们确实有工作需要处理,那我们不妨告知孩子,你全心投入的状态,相信孩子也会感知到,并在感知中模仿。正如荷兰教育家伯纳德·李维胡德所说:“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如果你要做家务,那不妨让孩子一起参与,相信他也能从中学习并感受乐趣。在同一个空间或时间下,双方当下所做的事情是积极的,并且状态是愉悦安详的,便是高质量的陪伴。
兴趣共赢
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时,有时他喜欢做的事情我并不喜欢但不得不陪他一起,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被动的,也往往会缺乏耐性。那如何才能照顾到双方的需求呢?兴趣共赢!找到你和孩子的共同兴趣点或相似点进行配对,然后商量决定去做一件事情。例如,我喜欢读书,孩子喜欢看书,那可以一起在家阅读或去图书馆;我喜欢游泳,孩子喜欢玩水,可以一起去游泳或海滩;我喜欢吃,他也喜欢吃,那一起做美食或去逛美食街等等。
另外,家长们需要了解孩子每个阶段所处的敏感期,抓住他的敏感期来进行相应的活动。例如,孩子正处在绘画敏感期,家长可以与他一起翻看色彩绘本,与他一起走进大自然激发灵感,自己也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
和孩子共享精神生活
所谓精神生活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以及兴趣、信念、社交、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娱乐享受等。
与孩子可以一起共享的精神生活,比如画画、观美术展、音乐会、走进大自然、陶艺、手工等等,这些活动既能够提升彼此的审美感,也能滋养我们的内心世界。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