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也在听课的路上。虽然生活总是忙碌,可是我挤点儿时间留给听课。原因很简单。
在路上,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从内心讲,无比温暖。我也清楚,同样是学习,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希望,我能从一节课中收获些什么?其实我的生活是平静的大海,我总是徜徉于书的世界,我更徜徉于课的世界。每每听了课,我都不忍心太早睡去,因为似乎还缺点儿什么东西。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内心涌动起一丝丝漪涟,我试图努力寻找恰如其分的点,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停靠在某一个片段,久久徘徊不前。
我总是想:“让自己静静停留在此处,然后内心涌动。”
20190313听罗鸣亮老师《你知道吗?》,聆听了片段。
12里面的1和余下的1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来的?
师:22为什么2加2来计算?
生:20看成20个一,如果减去就会余下来2个一。
生:如果3个3个分,就会余下开2,所以用
师:讲42为什么用4+2的道理?
生:4表示4个十,40÷3余下4个,余下的4+2就是6,6可以被3整除,所以42是3的倍数
生:余下来4可以单独拿出来。
生:4可以分成3和1。
3+1+2,还是=6
6还是3的倍数。
师:真的有问题?40÷3怎么会余4呢?
生:那就是余下1。
师:这节课和平时有什么区别?
生:从一种方法到一类。
生:看3倍数特征,为什么?
生:是学习方法。
师:这个知识有点难。
罗老师课后的分享
你觉得有必要上?为什么上?
理由有三个
1.福建厦门,一个老师3的倍数特征。有个小姑娘,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有一个小姑娘,满减愁眉苦脸,是不是有疑问?我叫她举手。
罗老师关注到一个学生的学习疑惑,为什么是各个数位上的和?一个教育的细节就被他捕捉。3的倍数特征:为什么是各个数位上的和呢?
2.为什么上这节课?源于孩子的疑问,敢于提出疑问。
3.因为难,体验课,是因为一般是观察发现规律。
台湾教材与大陆不一样。台湾:为什么是这样?一直用“分――分――分”结果加起来,我发现台湾思维含量超越了我们。
人教版的“3的倍数特征”的“你知道吗?”
除法的本质是“分――分――分”
为什么要上,要做讲道理的数学教师。这样才会有深刻性和深刻力。
学生:我觉得平时上就讲方法,还要刨根问底,挖掘。可是,之前没有彻底明白这样分,特别是3。现在是彻底明白。
【一瓢水】问问几个问题。学生回答:罗老师从学生的问题开始课堂。罗老师是让自己想问题。
【一瓢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一开始,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一瓢水】最大的区别,学生的回答:我们老师比较稳重。罗老师有趣。
-------
我的思考
追问:为什么?
七律•听课抒怀
文/罗丽卿
今夜忽闻艺术篇,平静似海写诗连。
童趣妙语曼缀天,刨根问底深无边。
吾欲畅饮一课醉,若取一瓢当精华。
此生如若早顿悟,教学入梦多彩翩。
我喃喃自语:总以为孩子懂得了规定,就可以了。总以为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就开心了。而事实上呢?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内心被触动,渴望去改变。我的脚步一直在路上,我的心一直在追问,假如我来上“你知道吗?”,我会关注到孩子的提问吗?我会关注到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吗?我的眼睛会紧紧盯在哪里?
“罗老师从学生的问题开始课堂”这句话久久回荡在我的心里。现在看来,这样的思考每天要不停去问问自己。因为这是一个孩子的心声。它是深谷里的幽兰,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精彩一课,如此短暂。如此美好的听课如何能让自己听有所悟,那就是有一种“讲道理”的课堂追问。
一个数学老师,如何能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断去追问“为什么?”,一旦拥有了这样的意识,并积极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也能彰显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也能促成自我的提升。但愿我能学以致用,也不枉费过去的岁月。
2019年3月13日晚上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