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骏马
公众号:sjaljm
“不批评,不进步。”
如果此话出自批评者之口,话外音——我真的是为你好。若出自被批评者,预示着下属有着良好心态。
但现实是残酷的,更多时候批评别人往往成了传导压力的最佳手段。自己挨了领导批评,转身要在下属身上找回来,无论如何不能将压力砸在自己手里,否则亏大了。批完了,也就赚到了(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很多时候,批评很快解决问题,而且立竿见影,毕竟人人都好面子,谁也不想“梅开二度”。
批评伴随着人的一生。在单位有领导批,回家有老婆(老公)数落,同事间还会发生点小摩擦,总之听批评的声音远比听赞美的时间多。“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的背后是外界的声音,这种声音多伴随着批评,为什么红红脸,出出汗要好过你好我好大家好。有位贪官锒铛入狱,忏悔书中埋怨组织:平时不管不问不批评,一管就把我关起来了。组织内部,批评教育总是少不了的,有位领导说:听到下级的骂声总好过听到下级的哭声。更多时候,听到哭声是极端现象,面对人身安全,善意的批评、警告总好过一团和气的漠不关心。
抛开迁怒于人侮辱人格、众目睽睽疾风骤雨式的极端批评,仅说说零打碎敲式的批评。
日常批评很常见,也最消磨意志。平日里的批评对一个人如清水煮蛤蟆,要么痛定思痛越挫越勇,要么充满怨气满腹牢骚。被批评,第一反应总是不爽的。而且越能干,干的越多,犯错的概率越大,挨批评也会越多,出色完成99件工作不一定被表扬,1件没干好却挨了批评。天理何在?嘴上不说心里想,你领导有什么了不起,我不服,不服。唉!谁让我是下属呢,说话没有话语权,认命吧。从此,见到领导绕道走,眼不见心不烦;工作小心翼翼,不让领导穿小鞋;出工不出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凡事都要一分为二。面对批评,积极的开关打开,浑身充满正能量;而消极开关一旦开启,生活处处与自己过不去,抱怨,不满,牢骚,甚至从你身边跑过去的狗狗都可能倒霉的挨上一脚。
挨了领导批评,被批评者情绪一落千丈,谁愿听差评,谁不想被夸奖。面对批评最不划算和蹩脚的姿态是抱怨。它悄无声息地潜入你的头脑,慢慢腐蚀你的心情,多半你会毫无觉察。抱怨还会传染,在同事中蔓延,在工作中消磨。一句抱怨不仅是情绪的宣泄,还会让大脑固定这种模式,成为应对压力的惯性思维,等有一天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早已深陷泥潭无法自拔。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控制,身边喜欢抱怨的人,身边出现不平的事,如果不能远离,那就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为自己增设信息提示装置,一旦有人抱怨,马上“报警”,提醒自己正确应对:努力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平和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
抱怨的潜台词是无能和无奈。当自己遇到批评和不顺心的事,能解决就尽力解决,解决不了就承受这种压力,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抱怨毫无意义,只能向别人展示你的无能与无奈,仅此而已。很多时候,抱怨很有市场,尤其在饭桌上,几杯烧酒下肚,有同事开始抱怨,于是导火索瞬间引爆,这种气氛让酒下的更快,话变的更多,人人像吸食了鸦片一样上瘾,有人喝嗨了,有人喝高了。酒后清醒过来,内心再次呈现同事们义愤填膺的场景,后背一定感到阵阵发凉,抱怨真的得到什么了吗?什么也没有,唯独耗散了宝贵的时间。
心理学家论述:说话,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自由地“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抱怨如果愈燃愈烈人会进入一种表演的状态,而且越来越投入,演着演着,自己竟然也信了,演成了别人眼里“最惨的角色”。最终只想博得别人的同情和理解。鲁迅说:“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在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你想让生活变的更惨吗?很简单,在别人批评和指出你的不足时,开始抱怨吧。如果你喜欢这种表演,你会发现你身边这样的人越聚越多,而那些阳光正能量的人越来越少。
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管理者是不负责任的老好人。下属希望遇到负责的领导,但也希望领导在批评时注意场合,最好一对一,给自己留点面;最好入情入理,一码归一码,不东拉西扯翻陈年旧账;最好换位思考,偶尔站在下属的角度说几句公道话,让人口服心暖。最好批的体无完肤,却能在瞬间醍醐灌顶,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抛开私心,批评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应该不是一对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都在维护集体的利益,保持“肌体”的健康。作为强势一方的管理者,批评要讲求艺术,达到批评的效果;作为弱势的被管理者,批评是针清醒剂,更多要看到不足差距,将时间精力用在提高能力和解决问题上。
总而言之,无论面对工作中的批评,还是生活中的压力,请保持最佳的应对姿态——永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