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但愿你们踏出校门后,让单翅膀的成绩与能力相拥,在未来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绩与能力并不是对立的。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应该不差,而能力好的学生成绩也差不到哪去,没有必要把成绩和能力划分为对立的两面,否则教育将会不完整,残缺的教育会使孩子们的未来存在盲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殿军校长说过:“没有成绩过不去今天,只有成绩过不去明天。”现实已一次次的告诫我们,单靠成绩是无法拼出一个美好未来的。而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也曾说:“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孩子们在学校里需要成绩,在未来的社会中需要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只有成绩与能力相辅相成,未来的道路才能一马平川。
学校的认知理论如果能与现实社会接轨,让孩子们学会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磨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擦出兴趣与求知欲的火花(而不是毕业后才接触到赤裸裸的现实),相信学校教育就会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点亮星星之火,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形成燎原之势。
然而现在的校园里,学生的学习只是180度,而生活是全方位的360度。所以我们需要将余下的180度补回来,至于如何实现,也许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再一次出发。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幸福的生活,为了创造美好的家园,所以我们不能让孩子们用180度的认知去面对360度的现实。否则,孩子们在走出校园后会觉得社会太残酷,在来不及适应的情况下价值观就会被扭曲,一旦奢靡的物质享受成为他们今后追求的目标,那一代代的功利主义就会走向恶性循环,一切以金钱为主,看得见的物质比较成为他们是否活得潇洒的信条,那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太可悲了。此时再谈和谐与奉献,再谈读书及对精神文明的追求,那已不但可能,因为这些不能以金钱来衡量,也不能获得物质回报的精神产物早已被现实撕得支离破碎,并且在相互比较和极度焦虑中变得不堪一击。
如何将现实搬上课堂,让孩子们在课堂里也能充分的享受现实社会的历练,并建立起以小见大的认知模式去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中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就个人而言,一方面,在教育条件欠缺的情况下,教育技术可以弥补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比如虚拟现实等。另一方面,让学校与社会融合,将部分课堂搬到科技馆,博物馆,社会活动和各生产线中去,让学生体会真实的社会情景。此外,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把学有所成的校友,科学家,企业家等召唤进来,给孩子们分享各种学习的经验和故事,让孩子们树立榜样,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蓄力待发,向更高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
这将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为了教育应有的模样,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教育的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