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拒食周粟

北方边陲有孤竹国。

国君亚微育三子,长子伯夷,次子亚凭,三子叔齐。

时值殷末商纣当政,昏庸残暴,民不聊生。

孤竹国小势微,需得明君方可保国安邦。

伯夷、叔齐皆贤,国君属意三子。

未及立遗嘱,君逝。

伯夷曰:“吾尊父愿,推叔齐为新君。”恐叔齐拒之,遂出逃孤竹。

叔齐曰:“吾兄伯夷年长,按礼法当为新君,如吾继任,则于兄弟不义。”亦出逃。

二子先后出走,群臣一筹莫展。然国不可一日无君,遂推次子亚凭为新君。

伯夷、叔齐居无定所,四处漂泊,遇于渤海之滨,遂隐姓埋名,居于此地,以待天下重现太平。

数载后,听闻西伯姬昌贤德,周国民风淳朴,老有所养,欲往探究,遂向西投奔于周。

将至歧山边境,文王已逝,途中恰逢武王载文王牌位,率大军一路奔袭伐纣。

二人见状大惊,立于武王车马之前,大声劝谏:“文王即殁,汝当料理后事,守孝三载。今却兴兵征战,可谓孝乎?商纣为君,汝为臣子,以臣犯上,可谓仁乎?”

武王动怒:“纣王倒行逆施,人人得而诛之,兴兵伐商乃替天行道,尔等动摇军心,杀无赦!”

军师姜尚阻曰:“不可,此二人乃仁义之士!”遂命军士扶而去之。

两军大战于牧野。纣王众叛亲离,商军兵马阵前倒戈,殷商大败。

纣亡,商灭。

大周立国,武王为天子。

伯夷、叔齐以为周善行诡计、取悦百姓而亡商,其借鬼神之说行征伐之实,虽商纣为昏君,亦为可耻之举。

于是乎,二人以作周民为耻,誓不食周粟。

其时,各诸侯、部落皆属周朝。

二人无所居,遂隐于首阳山,以采薇为食。

武王听闻伯夷、叔齐轶事,差重臣赴首阳山,欲请二人出仕理政,二人不为所动,仍居于山中。

一日,二人相扶采薇,偶遇一老妪。

妪曰:“汝等不食周粟,高风亮节,其忠日月可鉴,其仁天地可嘉!”

“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得天下,这野薇亦为周之草木!汝等安可食之?”

闻之,伯夷、叔齐顿觉羞愤不已,遂亦不食野薇,终日绝食。

不久,二人饿死于首阳山上。

此后,伯夷、叔齐忠君报国之义举流芳百世,其谦恭揖让、崇尚气节之品传承后世,历代帝王皆有称诵。

自此有二贤人、二君子之美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