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红色为贵,非常崇尚红色,有太多太多的东西与红色有着关联,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作为瓷之国的中国,瓷器中自然也少不了那一抹红——釉里红。
瓷器中的贵族——釉里红,在中国的制瓷史上可谓是既艰辛又灿烂,这种以铜为着色剂的色釉在烧造中十分困难。始于元代,兴于明初,精于清初的釉里红瓷器早期多数都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在元明清三朝的历史上出现并不多,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上有好者,下必是焉”的传统。技术进步往往要靠人力来推动,而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恶与意志为转移,这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 为什么明成化朝的瓷器纤巧隽秀?嘉靖、万历朝的五彩瓷浓艳、热烈?清雍正朝瓷器典雅、秀丽?乾隆朝繁缛、工丽?这些都与帝王的爱好、鉴赏角度有直接关系。
釉里红跟青花创烧的时间与工艺,都差不多,但青花从元代起一直到今天,700多年没有间断。釉里红创烧的时间,有可能还早于青花。但是,釉里红烧造的难度比较大,废品率要大大高于青花,这就是为什么它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釉里红以特殊的色泽,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只有三个时期充分烧造过:元代、永宣时期和康乾盛世。其他时期非常罕见。
然而,釉里红瓷器最珍贵的品种,却是明代初年的洪武时期。对了,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那个时候。国内一线拍行秋拍藏品征集:131——0171+3004
在今天的故宫,应该是洪武釉里红全世界馆藏数量最多的地方。
明初洪武釉里红上和元代产品有很大区别,表现为:
1、线描纹饰的成熟。明代釉里红在装饰上采用线描方法,改变了元代釉里红以色块为主的原始装饰工艺。
2、釉里红呈色的改进。明初釉里红的呈色有了改进,整件器物的色泽统一,已较少见到含灰或烧飞的现象。洪武时,呈色有艳红、深红和灰红三种,艳红和深红的有晕散,灰红的一般无晕散。
3、器物造型的巨大。洪武釉里红以大盘、大碗、大瓶等巨型器为主。
明代釉里红技术上的改进完成于永乐和宣德两朝。到永、宣时,达到了釉里红制作的巅峰。而且宣德时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较好,纹饰清晰,色泽鲜艳,被称为“宝石红”。
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极高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以白釉铺地剔花填红釉的新技法,所填红釉已经略微高出白釉釉面,这是宣德釉里红的一个特点。但烧制数量仍然不是很多,图案相对简单,多见“三鱼”图案,不像元代、明初期时复杂的缠枝花卉等。明成化之后,明釉里红日渐消沉,几近失传。
此文章为一点号韩先生所做,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