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二章: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析: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就装糊涂。他的聪明是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装糊涂,别人是赶不上的。”
在开始解读这一章之前,请允许我说一点自己的小总结。
也算是认真的读了几本书之后发现,所有优秀的人的思想都是能够互通的,在一个文化脉络里,不同时代的杰出人士都在不断的验证着前人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而告诉我们,但凡能够流传千百年的道理都是经历了大数据检验的沉淀。
初看这一章,应该很多人都会直接在脑海中反映出一个词:大智若愚。
在读《道德经》的时候,我曾经深刻的解读过关于“大智若愚”这个问题。所以,我不想再去重新论述一次大智若愚的好处。但是结合所读的书和自己的感想,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讲“大智若愚”的应用。
如果把大智若愚看成这世间一种极具智慧的处世方式,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去理清如何践行它的线索。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里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一章讲的是知与行之间的所要具备的智慧和品格。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里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一章讲的则是知与行之间所能产生的作用。
基于知行的关系,如果把《道德经》里的这两章当做“知”,那孔子所说的“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则为“行”,并且是如何行,何时行的指导。同时也在“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中道出了“大智若愚”知行合一的不易。
那一年表弟出世,起名叫“若愚”,在家书里读到这个的时候,我表示名字不好听,不太喜欢。爸爸就当即给我解释了关于“若愚”的意思。“若愚”取至“大智若愚”,做为家族的传承人,大家希望表弟能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智者,同时也是一个懂得应对世事变幻的人,这样才能顺应发展。这是一个美好的期待。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会如我般懵懂,我曾经很不能理解这句话。在我看来,聪明就是聪明,显得聪明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要装笨?而且这个疑问在相当长的时间都伴随着我。
在读书时,第一次听老师讲完《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我很惊讶曹操的猜忌和善妒,这么聪明的人竟然说杀就杀了,心中对杨修报以万分的同情。
在看历史时,知道了纣王的叔父箕子,见纣王昏庸无道,苦心谏阻,但屡谏纣王都不听后。索性割发装癜,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王还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可是武王伐纣成功后向箕子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时,箕子却将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陈述给武王听,教会了亲手灭掉自己王朝的君主如何治理国家。我曾经非常不解,箕子有这么好的谋略不用来拯救自己的国家,却要装疯卖傻,最后还帮了外人。
聪明的人得不到重用,装疯卖傻的人却能被赞扬,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公平啊!
后来,我遇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他告诉我,他跟随他的老板一路摸爬滚打,吃尽了各种苦看着公司一步步成长起来,可是几年下来,一起打拼的人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大多数都在关键岗位任职得到了重用,只有自己顶着一个毫无轻重的职衔,拿着一份看似施舍的工资,做着四处救火的工作,扮演着一个劳苦功高的老员工角色。好像公司每个地方都少不了自己,可是每个项目上自己都是属于最佳配角,用完就算,功劳都是别人的,自己不管干了多少活都始终显示不出自己的重要性在哪里。
听了他跟我诉说的这些经历,从他表述里的细节能够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人,我真的是深表同情也为他的遭遇感到忿忿不平。我更加好奇,一个如此努力且能力十足的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他的老板难道眼瞎了吗?
处于对他的同情,也希望尽一点朋友的安慰,经常会与他聊天,时间一长,他也渐渐的把我当成了倾诉的对象,事无巨细的跟我讲述着他工作上的一些事情。也正是在他的这些讲述中,我一点一滴的总结出了他不受重用的原因。
他的老板是个很有冲劲且很有创新意识的人,经常会做出很多超前的设想,并让大家做尝试。而他每次面对老板给出的新理念的时候,第一时间都是质疑。他会有理有据的当着众人把自己的疑问全部抛出来,请老板给出合理的解释。但是,不管老板给出的解释他能不能接受,因为拿着老板的工资,最后他还是要尽全力的去配合,争取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
每次都是在质疑中开始工作,每次工作的结果都是他用自己的实力向老板证明了自己哪些疑问是正确的,而老板的哪些设想是可以尝试的。最后他提出的疑问有人去解决,他论证的可行性有人去着手制定方案,但是,接下来也就没有他什么事了。
一次又一次的听他的抱怨之后,我渐渐的明白了一个道理。他聪明吗?能够在听到一个提案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把各方面的问题都想到了,并作出预想,他绝对是聪明的。但,同时他又是愚蠢的,愚蠢得忘记了给人留点余地。
因为,他的聪明,他的快速反应,他的敢做敢说,他每次提出质疑的时候,全方位的分析都把自己显得比老板更聪明,而他每次的论证工作都把自己显示得比团队里的其他人都要聪明。但是他忘了,有哪个老板愿意承认自己比下属要思虑不周,有哪个同事在工作上愿意事事都比别人矮半截?
相反,他的老板很会利用他,利用他的所有优点来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但是仅仅只是运用好他的这个长处而已,不会给他更多证明他能力的机会。因为他的老板知道,在一个普通的职位上,他都那么想要表现,假如职位更高,别人就没有机会了。
他的同事们也很懂得配合老板,你愿意证明就让你证明,你给出结果后,我们去完善和执行就好,最后做出的成绩都是我们的就行了。有人帮忙做好前期分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就好,剩了那份心,我们专心做解决方案就可以了,重要是能解决问题得到结果。你是聪明人,我们是有结果的人。
我费解了那么久的难题,在他身上得到了一个完美的解释。这正所谓,只要你心存疑问,且不停思考,生活一定会想办法告诉你正确的答案。
聪明固然是好的,但懂得怎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是真正的智慧。对应所处的环境和时机的不同,行事的方式要做出合理的调整,否则聪明就反被聪明误啊!
对于“大智若愚”这四个字,首先要知,有知才有行,而行的最终结果却是何时藏,怎么藏,以及藏得住和藏不住之间的差别。
或许不是每个人的聪明都需要对应到国家层面,我们生活化的转变一下,当有人能够欣赏你的聪明,理解并认可你的聪明的时候,你可以发挥你聪明,当别人不能理解你的时候,你要懂得收敛和隐藏。用一句现代感的话说,哗众取宠的高调炫耀很容易做到,而质朴简约的低调奢华是不容易模仿的。
如果我的那位朋友,能够在工作中慢慢的明白这个道理,学会在老板提出什么想法的时候,收敛锋芒,静静的将自己所有的疑问做成一个分析报告并附上自己的合理建议交给老板,让老板做决策,把聪明人的角色让给老板,自己只是扮演好辅助的角色,给老板留足了面子。老板会不会越来越信赖和依赖他的辅助进而有什么问题都先与他私下探讨再公开呢?如果是这样,他就成为了老板的核心智囊,一定会倍受重视。
又或者如果他每次发现问题,都能够静静的将问题分析好并给出优化建议,并配合解决,不是只把问题和论证结果摆在那里就不管了。他或许也会成为公司执行层面的核心人物,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赖。
然而,他一直都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却从来不去思考要如何让别人认可和接受自己的聪明,更加忘了如何让自己的聪明不令他人反感。
回过头来,再谈“邦无道”,或许,我们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历史上的昏君都是被人唾骂和贬斥的,人们认为昏君对忠臣们的劝谏不能接纳,最终导致了败亡,可是为什么每个昏君身边都还是有一帮小人说的话他们能够听进去呢?因为他们懂得揣摩昏君的心理,懂得用昏君可以接受的方式让昏君接受他们的想法。
这是否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如果我们把每一位昏君都看成一个叛逆的孩子,那些整天喋喋不休劝谏的大臣们就好比是不断纠错训诫的父母,训诫越多,逆反越强。父母为了显示自己懂得比孩子多,比孩子聪明,可是叛逆期的孩子能接受吗?何况还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
假如,这个世界上试图通过训诫纠错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的人,都能够退一步,藏起自己的聪明,巧妙引导他人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维护他人的自尊心,是否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会多一些呢?甚至历史都会被改变。
说到底,大智若愚容易说,真的不容易做,这四个字值得一生修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