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名称:厘金制度
等级:★★★★★(13南京大学;13中山大学;13兰州大学;13福建师范大学;14华中师范大学;14统考;14中南大学;14南京师范大学;16南京大学;17湖南师范大学;18陕西师范大学)
定位: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清统治的衰落;清政府;社会经济
二、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赋税制度。清咸丰以前税收多缺乏扩张性[1],难以应付咸丰时财政困境。再加上时江北大营军饷困难,故1853年,帮办扬州军务雷以等人在当地试行捐厘助饷,不久获清廷支持,逐渐推广。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厘金变为经常正税。厘金分数类,其中绝大部分为百货厘。虽然开征子口税影响了厘金税源[2],但因厘卡众多、一货多征、税率提高等缘故,其数额仍较可观。因此甲午战争后虽有议裁厘,但难以实现;不过另一方面其也在逐渐向统税转化[3]。1931年,南京政府裁厘改统,此制被废除。
注释:
[1] 有关缺乏扩张性的论述,参见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以下简称《罗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612),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第1-9页。
[2] 关于子口税的影响,可参见张海鹏主编,虞和平、谢放著:《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25页。这有助于联结不同的名词解释。其实,厘金与子口税的关系本身也是一个研究的主题。
[3] 甲午战后的情况可参见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334、365-366、401-404、432-433页。
三、解析
关于厘金制度,一般都能注意到围剿太平天国需要军饷这一原因,以及厘金刚诞生时为临时征收、厘金的弊端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可以注意一些地方:
厘金设立的直接原因可看作是清政府围剿太平军的军饷缺乏,但除此之外,其应当也与清朝过去的税收不甚重视商税有关,也即《罗著》当中所说的“远因”。
一般提及的所谓“厘金分两种”,当是就厘金中的百货厘而言,而且只是创办之初的情况,实际上数年后便多了出产地征厘(参见《罗著》,第56页)。
在镇压太平天国后的洋务运动期间,清廷整顿了财政;海关也在赫德的控制下作了整顿。涉及厘金的除了变为经常正税外,主要还有清廷战后扩征盐厘,以及海关于1887年开征洋药厘和土药厘,夺去了这两项原属于各地收入的内容。内容较多,无法在名词解释中一一体现。
目前对厘金的描述较多集中在晚清及被裁撤时期,如能涉及北京政府时期的情况,应该可以加分。
四、参考资料
[1] 《罗著》,第1-137页。此书虽然主要限于清代百货厘,不过在厘金研究方面的地位应当很高,感兴趣的话可以仔细阅读。
[2] 张海鹏主编,虞和平、谢放著:《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7页。
[3]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169、260-262、329-334、365-366、401-404、432-4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