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两篇关于节俭的拙文,写上了瘾,继续!刚成家那会儿,二月里分家,婆婆给了一个泥垛的炉子,炉子是村里唯一一个会垛炉子的老头垛的,很好烧火。
那时候,煤气灶还没普遍用,大多数农村家庭比较贫困。做饭都是烧柴火,烟熏火燎的。
看过不少文章,描写农村都用袅袅升起的炊烟,”柴门闻犬吠……依依墟里烟”等句子,让人感觉到烟火气,热气腾腾的饭菜,家的味道,母爱的味道。
婆婆给的炉子用着用着就坏了,我想亲自做一个。
出去弄来粘土,没有麦糠,就把一把稻草剁的稀碎,和了泥里,防止裂缝。把泥巴垛好,把一个炒瓢翻过来扣了地上做模具,把泥巴糊上一层,用一个小棍子敲敲,这样结实,再把适当长度的三小段木棍找适当位置插在泥巴上, 上面糊上泥,做成三条腿,再在三条腿中间适当位置挖一个小洞漏灰透气。过一两天,再把它翻过来,一个半成品了,再在半成品一圈(炉子门口除外)高度适中地用泥巴围起来,把小锅或炒瓢放上去看看,决定这一圈必须弄多大,再从后边的两侧的上面各弄一个小洞以便出烟,然后,点火试试,是否好烧,如不行,再修改一下,结果,我第一次垛的炉子非常成功。我也体会到,凡事不实践怎么会呢?
那年我去天津打工,中午公司管一顿饭,早晚自个在”家”吃,为了省电省气,我的垛炉子的经验又派上了用场。
我出去转了转找到粘土弄回来,做了个很好烧火的炉子,又从单位捡来长木棍,搭了个蒙古包的架子,又捡了那种不透水的很大的广告纸似的塑料布,围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蒙古包,把炉子放在里边,做饭烧火很舒适的刮风下雨都可用的小厨房,公司里包装摩托车的木架子没人要,我就带点回来。这样的干柴烧火,真是好的没治了。
同院的那些租房子的,看见我的炉子,羡慕佩服的不得了。有个人用砖头垒了个小灶台,专门烧水,火是呼呼地着,但是都从后边那个烟窗出去了,火头窜的老高,烧开一壶水用的时间多,烧的柴是我的几倍!
我村一个去非洲打工的人,前些日子说非洲农村人做饭连个大锅台没有,就在院子里支几个石头胡弄,很落后,我看过手机视频,小锅放石头上面,几个方向同时烧火。
我在上海时,表姐看见我不乱花钱,很节省,感叹道:”那家人家哪来的福啊?要是我,他养不活我!”
这得益于父母从小的熏陶,无论怎样的环境都能生存下去,就像高中英语课本里节选的一篇课文,漂流到那个荒岛上的鲁滨逊,独自在那个荒岛上生活了那么多年,他的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两三年前我就把那本鲁滨逊漂流记给文杰买来,希望他学习那种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都能顽强地生存,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