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跟我深聊过的人都知道,我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个观点:不轻易评论人,不轻易给别人贴标签,不轻易去定性一个人。其实,这个观点的萌发,是从对自己的认识开始的,是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反思出来的。
以前,经常会受一些社会上热传的价值观影响,去坚持一些观点,觉得这才是对的观点,并且最后发展成自己的视角和想法。打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被吐槽很多的一类写给还没长大的女孩看的文章,这类文章的标题普遍是“爱你的男人是这样的”“爱你的人会这么做”“看一个男人是否爱你,就看他是否会为你做这些事”等等。曾经作为一个情窦初开啥都不懂的懵懂女孩,并且当时才刚兴起这种类型文章,看了很是受用,感觉他们说得很有道理,毕竟那些行为都是从一个没长大的女生视角来写的,能给自己带来认知赞同的快感,于是就有点对那些深信不疑奉为真理。不过后来,恋爱过,自己也观察过,才发现,这些文章都是扯淡。不同的情侣会有不同的相处模式,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完全统一的相处模式,也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人。之后看了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书,才深入了解了,那些文章里所谓的爱情观,实际上就是个巨婴的心理,这种人找男女朋友,实际上是个巨婴在找妈。所以,你看,连自己相信过的东西都会变得不再相信,那么,你从开始的视角看人,难道就能给一个人定性吗?对吧,很可能,当时的你评论别人的话,是针对当时那个思维下的自己的。
其次,这个观点的坚持,要追溯到反思自己的经历。以前,会很简单的说,我自己就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后来一些事情的发生,在强有力的事实面前做选择才发现,原来我自己都不完全是自己想象中的自己。记得罗胖的罗辑思维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谈到一个观点,“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通过自己做什么事来推测自己是什么人”。可见,人连对自己的认识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那么,对其他人的认识,更是需要花心思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凭借几句话和一点表面情况去轻易断定一个人的品质或者内涵呢?
最后,想说一点,不轻易给别人贴标签的实质是:不轻易在自己心里限制其他人。我们常常会提到说:不要限制自己的发展。现在的我发现,其实我们也不能在心里限制别人。首先,推己及人,知道这条观点用在自己身上有效,那么,用在旁人身上也同样有效;其次,如果不限制其他人,其实也就间接疏通了你跟他人之间进行深度交往的渠道。如果别人看到你是一个不会因为某一方面就把人一棒子打死的人,他就会觉得你很有包容性,你跟别人不一样,从而也就更愿意跟你交朋友,也会愿意跟你深聊,深聊下去你会发现他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更加证实了之前的这个说法。
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好比上次,我们以前公司的一个从外地转岗过来的同事,之前了解并不多,但她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话有点嗲嗲的,于是有人就说,她肯定是个没什么能力靠撒娇来做业绩的人。但是我没有这么下定论,因为我知道自己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她。有一次,由于我们住的地方比较近,她下班遇到了我,刚好心情有点郁闷,就跟我在操场走了几圈,聊了很多。聊天期间我发现,她是一个很优秀很有个人特点值得我去学习的人。好比她的口才特别好,自己的每一个观点都能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其他人很容易理解;其次,她的思路清晰,每说一个观点,都能从不同方面陈述,说它个一二三;最后,由于她的职业特点,经过了很多次台前的锻炼,她的当众演讲能力也很棒。而这些,都是让我觉得相当值得学习的东西。而这些,都是因为我前期没有去简单判断她的个人情况,于是才有了这么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了解到她真实的内心。
可见,不轻易给人贴标签的实质是不限制其他人,而不限制其他人的做法反过来作用于自己,就是不限制自己了。因为跟不同的人交流,吸收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可以让你的发展多样化。
So,给自己更多可能吧,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这么做,相信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包容,而一个包容的社会,才会成为大家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