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河北藩镇割据,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魏博,成德,卢龙三个军阀。平定三藩就成了唐宪宗想中兴大唐最大的障碍。
卢龙的刘济父子十几年前就投靠长安表示恭顺。魏博的天弘正更是死心塌地的对唐宪宗服从。只剩成德的王承宗一直犹豫不决。
元和五年,唐宪宗李纯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卢龙节度使刘济准备响应唐宪宗北伐。
谁知手下一个叫谭忠的大将却劝说刘济,皇帝绝不会征召卢龙军,并且成德军也不会防备我们 。
刘济很纳闷 :为什么会这样,这么多年的恭顺难道还换不回一个信任吗 。结果很打脸,唐宪宗发来一道诏书,卢龙不用出兵,守好自己的边界就行。
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而是一个态度问题。
谭忠说这是一个阴谋。
昭义节度使卢从史从没想过真正服从长安,他要的是保持现状,既不想让长安入主河北,也不想背叛大唐,大家相安无事就好。
这不仅是卢从史的想法也是更多河北藩镇的想法。但昭义夹在三镇和长安中间,唐宪宗北伐必须从昭义的地盘上过,谁知道会不会来个搂草打兔子。端掉昭义镇节度使。
卢从史不想被收编也不想得罪唐宪宗,实力不够只好阴谋来凑。
卢从史给唐宪宗上书,说围攻成德的藩镇至少有一半和王承宗在眉来眼去。其中就包括卢龙的刘济。并且卢从史让王承宗故意做出不防备刘济的假象。
这个诡计差点搅黄了唐宪宗的北伐。但他自己不仅获得了忠诚的名声,也让王承宗不得不领他这份恩情。
卢从史两面光,难受的只有身在幽州的刘济。谭忠建议刘济,不管三七二十一出兵再说。
谭忠明知道出力不讨好,为什么还要劝刘济出兵。只因为他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一个把卢龙搞定的全盘计划。
刘济的长子刘緄一直跟着刘济,刘济年老,刘緄毫无疑问是下一任卢龙节度使的接班人。而刘济的次子刘总只能去当小小的瀛洲刺史。
关键的是刘总并不甘心老死瀛洲。他多年来殷勤侍奉父亲,但刘济死抱着只传嫡长的规矩不改,刘总毫无办法。
身在瀛洲的刘总对幽州的事情一概插不上手。这么办,只能把刘济骗到瀛洲再说。
谭忠到底是不是刘总的心腹,史书没记载谁也不知道,但从后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谭忠一直站在刘总的背后。
刘济讨伐成德,大军在瀛洲安营扎寨,刘济病重,刘总对父亲做了最后的摊牌,刘济还是没同意。谭忠走进了刘总的大营。
没过几天,一个自称长安的使者面见刘济,不仅当面斥责刘济延误军机,而且告诉刘济,朝廷已经任命刘緄为新的卢龙节度使。
刘济忧虑攻心病情加重,怀疑身边有人想背叛他,刘济把他认为是奸细的数十员大将全部斩杀。
这时又有情报传来,朝廷赏赐刘緄的仪仗已经快到瀛洲。
刘济心慌了,他把谭忠和刘总招来询问对策。谭忠建议把刘緄招来当面对质。刘总不失时机的推荐心腹暂时代理幽州刺史。 刘緄毫无疑心,交接完差事马上飞奔瀛洲。
刘緄要来了,难道刘总不害怕吗,因为所谓的新节度事件完全是自己虚构的故事, 刘緄一旦来了,马上就会真相大白。
刘总不怕,从阴谋开始的那一刻,刘总就准备好了全盘计划,利用假情报除掉刘济身边和自己不对付的大将。利用刘济把刘緄调出老巢,安排自己的人接管幽州。
刘緄来瀛洲本就在他的计划之内。也不怕刘緄和刘济碰面,因为刘总为他们安排了最后的归宿。
刘济身在刘总的地盘,一碗加了料的奶酪足够了,至于刘緄,刚到涿州就被拦了下来,使者告诉刘緄,刘济不想见他,让他好好交代自己的问题。随即旁边闪出两位带着夹棍的刽子手 。于是刘緄也死了。
不知情的唐宪宗只能让刘总接任卢龙节度使。
这就完了,难道谭忠只是想让刘总接管幽州吗,如果只有这一个要求,谭忠用不着费这么大的周折。
卢龙也是个藩镇,这里的人也想割据。刘济父子投靠长安,只是为了保全自己在幽州的权势,他们并不想去长安当个无所事事的笼中鸟。
谭忠要的是把卢龙全部打包送给长安,完成彻底平定藩镇的理想 。谭忠怎么会轻易放过刘总 。
刘总病了,他每天都在做噩梦,梦见父亲和兄长来寻仇。甚至大白天都能看见鬼魅之影。
在谭忠的建议下,刘总把身边的铁甲护卫换成了有道行的僧侣和道士。结果病情愈发严重。
实在摆脱不了折磨的刘总再一次找谭忠商量,谭忠为他摆明形势。
河北大地,王承宗已经病死,另一个有割据野心的李师道被斩杀。田弘正早就投靠了长安。
首鼠两端的卢从史被神策军夜袭捉拿进京,坟头的草也有三尺高了。河北只剩下卢龙还在苟延残喘。
刘总最后决定出家为僧。甚至斩杀了阻挡他出家的几名心腹大将。当然在出家前也安排好了卢龙的未来。
一分为三,把平州蓟州等四州交给了对长安比较忠心的薛平,薛平是薛仁贵的子孙,又和地处山西的河朔藩镇有比较深的渊源。
薛平有足够的实力和背景能在河北立足。并且建议朝廷安排京兆尹卢士枚接管瀛洲,莫州。
卢士枚是朝廷的人,也是刘总的姻亲。安全且比较可靠。
至于幽州总部,刘总建议让河东节度使张弘靖接任。张弘靖根红苗正,长安的豪门世家出身,并且这个人在河东清正廉洁。这样的人或许才是长安最放心的人。
而对于幽州最具反叛之心的大将朱克融,刘总把他押解交给长安。
这是最好的安排,卢龙的骄兵和悍将被远远隔离,掌管州郡的大部分人也是出自长安。
只要唐朝用心安抚,卢龙地界再也不会有桀骜难驯的藩镇出现。这就是谭忠一生最好的注解。元和中兴的背后注定有他一份功劳。
但现实大于理想,再完美的计划得不到执行也是一句废话。
尤其长安那些豪门权贵自以为深谋远虑,他们轻视刘总的安排,更看不起被押入长安的朱克融。
自以为大事已定的长安权贵竟然觉得朱克融就是个丧家之犬。
某一天,政事堂的大佬冷冰冰的对朱克融说,你这乡巴佬,长安没有你的位置,哪来的回哪去。朱克融竟然被撵出了长安。
这是动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