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双手齐敌东西拳
第一节 小变局
赵恒回开封后不久,便下诏让翰林学士王旦等三人主持进士考试。
公元1000年三月,王旦等人将合格的进士人选上奏赵恒,赵恒按老爹赵光义的规矩,御崇政殿亲自殿试进士。
经过殿试,诏赐陈尧咨等二百七十一人进士及第,另有一百四十三人同进士及第。其后,加上其他各科考试,总共录取一千一百多人。录取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赵恒连日亲自坐殿监考,毫无倦意,求贤迫切之心,可见一斑。
时光飞转到十一月,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本来这件事可大可小,但皇帝说是大事,那自然会引发政坛巨变。
十一月十八日冬至日,这在古代是一个大节日。群臣朝会,宰相张齐贤喝醉了酒,官帽戴歪了一些,又差点在大殿里摔一跤,幸亏有内侍搀扶,才没有出丑。
第二天,另外一位宰相李沆,指使御史中丞参劾张齐贤,说张齐贤大礼失仪。赵恒接到奏章,召张齐贤进殿询问。
张齐贤叩头陈述道:“臣前日偶感风寒,想喝酒御寒,不料酒多喝醉,致使在大殿上失礼,恳请陛下处罚!”
赵恒为难地道:“爱卿身为宰相,乃朕之重臣,如此失体,怎么统率大臣?朝廷有典章制度,朕不能以私废公!”
张齐贤闻言,知道自己的宰相当到头了,只有跪谢天恩!
二十一日,赵恒下诏,罢免张齐贤的宰相职务。
赵恒为什么抓住张齐贤的这点瑕疵不放手,小题大做端了张齐贤的宰相帽子?那是因为另有原因。
因为张齐贤和李沆有芥蒂,而赵恒内心偏向李沆。
张齐贤和李沆有矛盾,是因为政见不合,并非私人恩怨。
赵恒刚登基时,对于采取什么样的施政方针,
李沆和张齐贤意见相左。
李沆、李至等的意见是:不能轻易改变祖宗之法;
张齐贤、柳开等的意见是:改革创新。
李沆和李至做过赵恒的老师,赵恒自然和李沆、李至关系更亲近,但赵恒在理智上仍然选择改革,并因此升迁张齐贤为宰相,张齐贤和李沆由此结下了梁子。
但赵恒内心一直更加看重李沆,张齐贤是因为能力升迁,而李沆是既有能力又有关系,况且,在封建时代,关系比能力永远更加吃香,当然,现代也是如此!
在经过近两年的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后,赵恒借此机会,对张齐贤采取过河拆桥的手段,实属必然,更是安抚心腹重臣李沆的一个措施。
张齐贤被罢相,朝廷的宰相就剩下李沆一人了。李沆年纪不是很大,但精力不济,为了减轻李沆肩头的压力,公元1001年三月,赵恒任命吕蒙正为宰相,同时提升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向敏中为宰相。
吕蒙正此次拜相,和赵普一样,都是第三次做宰相。大宋到此时,三次做宰相的唯有他们两人。
同月,赵恒以知枢密院事王旦为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冯拯、陈尧叟为给事中;薛映、梁鼎、杨亿为知制诰。
赵恒起初打算启用著作郎梅询,可是李沆一贯不喜欢梅询,认为他是浮薄小人,特别对赵恒道:“梅询险薄,不可用!杨亿倒是盛名在外!”
此时赵恒对李沆可谓言听计从,立即现出惊喜地表情,夸张地道:“非爱卿提醒,朕几乎忘了此人!”
杨亿因此也得以成为赵恒的文字秘书(知制诰)。
佐料:张齐贤第二次做宰相时,开封有户人家,兄弟之间分家产发生纠纷,诉讼到官府,开封府迟迟难以判决。
这家人很有背景,竟然打通关节,将官司打到了赵恒面前,赵恒召宰相讨论该案。
张齐贤听完,笑着对赵恒道:“这个案件台府确实难以判决,不过臣有办法处置!”
赵恒便命开封府将案件移交张齐贤处理。
张齐贤坐中书相府,召两兄弟分别问道:“你是认为对方分的财产更多,你自己分得更少吗?”
两人都分别回答道:“是!”
张齐贤命他俩分别对自己的口供签字画押。然后召来两属吏,安排道:“你们去监督,让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之前所分好的财物,一概不能搬动!”
两人交换之后,风平浪静。
第二天,张齐贤上奏赵恒,赵恒高兴异常,兴奋地道:“朕就知道要完美地处理这件案子,非你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