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室内暖气足。清早醒来,捕捉房间里的声音,客厅角落的电水壶发出咕噜咕噜将要沸腾的声音,厨房里传出锅铲碰撞和破壁机嗡嗡嗡作业的声音,洗漱间传来女儿刷牙漱口水流的声音。望向窗外,楼下有行人穿过,一人或三三两两,传来急促细碎的清晰脚步声。太阳光已经把对面居民楼的一角照得透亮,像镀了一层金粉,城市即将苏醒过来,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7:40,女儿梳洗已毕,吃了早饭,背上书包送她去上学。从家到她学校直线距离不过1000米,但要经过一条热闹的街。这是一条有浓浓烟火气的街道,没有装修有档次的铺面,破旧的平房挤挤插插的挨在一起,门面都不大,但啥都有。卖菜的卖肉的,卖油条卖包子卖拉面卖烧饼卖馓子卖煎饼的,卖卫生纸卖酱菜卖豆腐的,卖水果卖牛奶的,卖日用百货卖学习用品的,还有理发的开小药铺的鼓捣针线活的,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每天这条街都是车来人往,尤其是早上,送孩子的上班的,开车的骑车的,乱成一锅粥,我骑着电动车经过这里,常常需要眼观六路闪转腾挪,即使这样也不少耽误工夫。
把女儿安全送到学校门口,在路上逗留一会,回到家儿子已经叽叽喳喳的醒来。老婆今天和我一样不上班,她给儿子穿衣喂儿子吃饭,做完这一切,老婆领着儿子出门玩,家里就只剩下我自己了。
我习惯的走到书桌前,思量着这个无人打扰的上午该做些什么。我拿出盖碗,投入几克桂花红茶,九十度热水冲泡,五秒钟出汤,发酵红茶混合着桂花香在鼻尖氤氲开来,抿一口甘甜爽口。我打开电脑,思考着有没有未尽的事项需要处理,或者有什么表格需要填写,却发现并没有要立刻马上完成的任务。
这种无事可做的的状态让我有点不适应。想想日复一日的工作,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不是在授课就是在开会,下班回到家的时间,也被一对年幼儿女和家庭琐事所填满,难得有空闲可言。当下的这个时间,显得格外珍贵。
我打开微信读书,从2018年入驻微信读书以来,阅读时长已经接近1500小时了。阅读的时间大多来自碎片时间,上班途中、工作间隙、夜深人静临睡之时等。翻开昨日未读完的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是一本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小说。11岁的小女孩弗兰茜出生在纽约的穷人区,靠着捡破烂赚取微薄的收入,帮助父母减轻家里的负担,即使生活坎坷,弗兰茜一家却如天堂树般坚韧,始终保持尊严,无论多么贫困,他们都生机勃勃。
我被小说故事情节牵引着走,不知不觉忘了时间。突感眼前一片明亮金光闪闪,我抬眼望向窗外,太阳光照射在对面居民楼玻璃窗上的光折射进我的窗户,正照在我的脸上,平添了几分暖意。我盯着对面的玻璃窗看了许久,太阳光随着高度角的变化在缓缓移动着,相邻的几块玻璃窗都被太阳一一照拂,而投射进我窗户的阳光也从我的脸上移动到我的茶杯、我的书橱,再到我的墙上,直到完全消失。
从未如此专心地捕捉阳光,觉得自己似乎好久没有细致的感知时光的慢慢流逝,心中怦然不已。
叶芝写:“以往的全部岁月,其意义就在于为了这短暂几天而等待;今后的漫长生涯,将是为这片刻的光阴而回味”。这一个上午时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读书、品茶、追寻阳光的足迹,长时间以来第一次拥有如此自由奔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