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职业生涯中努力奋斗的人,尽管已经非常努力,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到自己心中最理想的高度。于是一直抱有遗憾和不甘,待到生儿养女,便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后代。希望、并且一定程度上强迫自己的儿女踏上自己走过的这条路,去实现之前自己未竞的理想。
把这里的理想换成医生、老师、公务员、运动员、公司职员等等,就会发现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甚至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是现实中千千万万的父母。通常情况下,大家多半会认为这样做过于自私,没有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去为孩子考虑。
但如果把这种理想升华、抬高一下,这样强迫儿女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达到自己从未达到的职业生涯顶端,更重要的是因为能够为国争光,会不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呢?电影《摔跤吧!爸爸》给了一个答案:这就成了励志。
这种励志、以及令人欣慰的结果还是建立在电影中的女儿成功实现了爸爸的理想,在最后终于拿到了爸爸梦寐以及的那张金牌的前提下。
现实情况中,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恐怕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或者更低,绝大部分的现实就是儿女们在父辈指定的道路上策马狂奔,终其一生依然到不了父辈指定的那个目标,这种情况又如何来去定义呢?
理想状态是父母的理想无需父母的强行灌输强行摊派,恰好也是儿女自己的理想,这样即使儿女们终未实现最初理想,也更能做到无悔于先前的付出和牺牲。但这种“恰好”一般都来自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行摊派”更可能是会带来抵抗和抗拒。
《摔跤吧!爸爸》里,两个女儿显然一开始在内心、其后在行动上明确拒绝这种被摊派下来的任务。其后却多半是因为被同伴十四岁就嫁为人妻、终生要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境况所吓到,通过与自己人生境遇更差的同伴对比,两个女儿发现自己现在固然辛苦,却已比同伴好得多了,才由被动抗拒变为主动接受这个远大的理想。
而后半段的剧情里,两个女儿尽管已经是主动训练,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光明,其核心仍然离不开“这是爸爸的理想”。所以,倘若女儿终究没能获得那张金牌 、仅仅止步于银牌,那么在为爸爸实现理想的路上已经努力奋斗并付出了十几年的她,真的还能等到爸爸含泪说出来的那句“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吗”?
从电影角度来看,《摔跤吧!爸爸》的确拍的很励志,尤其比赛时场面很激动人心,但如果因为个别的个例坚定了某要要让自己的后代延续或实现自己未竞的理想的决心,那就当真很操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