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是阿廖沙克里斯蒂的一部经典之作,据说是阿婆一生中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对于悬疑推理小说,我常常弄不清楚概念,仍旧停留在大众畅销书的理解水平,比如柯南道尔的《名侦探柯南》以及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
喜欢阿廖沙克里斯蒂的人都亲切的称她为“阿婆”。阿婆的书是世界悬疑推理小说的一颗明珠。所以在流沙般的时间长河里阿婆的书迄今为止仍旧高居各个榜单,所幸,我能够不早不晚的在此刻遇到阿婆,看到了她经典的《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创作于1939年,大概有17万字左右,阅读时长6小时。如果有不喜欢纸质阅读的朋友们,也可以英剧,电影或者舞台剧的形式去了解这样的一部著作。
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孤岛杀人加童谣杀人的悬疑推理小说,可是为什么经过近百年的沉淀仍旧像是金子一样在沙滩里熠熠生光?我猜测大概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吧:
01书中的叙述模式――我知道的并不比你多
《无人生还》简单的故事概括是:一行10个人被一个叫欧文先生的富豪,骗到了一个能够与外界隔绝的小岛上,当然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命案,因为缺少法律所必要的证据而一直逍遥法外,这时候假借欧文先生的“上帝”便对这群人进行了审判到惩罚的过程,虽然所有的惩罚都是死亡,但是每个人的死亡却是按照流传在英格兰的一首童谣进行。
10个人一个接连一个的死去,可是在这个封闭的小岛上却没有找到凶手,人们的内心却产生了怀疑:认为凶手就在10人之间。于是从同舟共济的朋友变成了相互怀疑的战友,因此注定这场有关智商的战术已经倾斜到凶手的一侧。逐渐死去的每一个人都是狼人杀中的平民,凶手仍旧逍遥在黑暗之中,恐惧一点点在剥夺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当然最后,十个人全部死亡,没有人知道凶手是谁?因为印第安岛上只有他们十个人,不可能有其他的凶手,但是按照警察们排列出来的死亡顺序没有一个是凶手,可十个人却已死亡,这成为了一个不解之谜,直到一所渔船打捞出来了漂流瓶,才揭开了这场孤岛杀人的真相·······
无人生还的故事并不奇特,或许在你读完整本书之后就猜到了凶手是谁,可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内在心理模式。
阿廖沙克里斯蒂创作该书的时候不过是20世纪30年代,悬疑推理类小说还仅仅是一株需要灌溉的小树苗,在壮观的世界文学丛林中其貌不扬,正是由于她开创了一系列的悬疑推理小说类型,才带领着悬疑推理小说走向黄金时代。
文章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限制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从一行10个人乘坐交通工具准备到印第安岛的时候开始,叙述者将自己的知道的全部倾倒在读者的面前,比如退休法官沃尔格雷夫是受到老朋友的邀请前来做客的,乘坐的是一等车厢,已经暗示与其他人相比他是有钱的,通过叙述大家前往印第安岛的原因简单的勾勒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例如女教师克莱索恩有惊人的沉着冷静,上尉隆巴尔德的流氓气质,这些都为他们即将面对岛上发生的一切埋下了伏笔。
其次,叙述者仿佛是在寻找一块块故事拼图的孩子,第一部分告诉读者这些人身上都有着一个秘密,比如女教师克莱索恩与一个溺水案有关,将军麦克阿瑟怀疑有人泄露了30年前的一个秘密,医生阿姆斯特朗在10年前似乎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都困囿于心灵上时刻的折磨,却能够假装风平浪静的生活在普通人之间。
拿到小说的读者一定在想:《无人生还》本身就在暗示着这群人都会死掉,无一幸免,那么他们身上的秘密便是死去的原因吧,可是那个溺水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将军的秘密又是什么?读者会带着好奇随着叙述者一块块寻找他们身上的秘密,期初我以为一个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怎么会好看?但是你不得不钦佩于阿婆娴熟的叙述手法,她巧妙地考虑到了读者们的心理,似乎一味地顺从着读者们的好奇,将大家所想要看到的真相坦白在面前,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读完此书便陷入了谜谭,究竟谁是凶手?
至此,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理较量中,作者技高一筹获得胜利,因为她已经展示给您所有的信息,可你并没有抽丝剥茧的找到凶手,假如读书的时候读者带入到其中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深陷危险也必定无法破解谜题,直至死亡。
这样的叙事手法是非常的坦白,毕竟悬疑推理小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斗智斗勇,作者明目张胆的倾倒了所有的线索,我们却还是失败了,这样的挫败感会更胜于往日我们随着侦探们的解读下一步步找到真相的“真相只有一个”的悬疑推理小说。于是她便成为了许多人心头的朱砂痣。
02 犯下过错必定接受审判
大多人人提到英国可能会想到:“天气”、“黑色幽默”、“绅士风度”、“英国女王”等等,但是透过这本书我似乎了解了另一项英国人的特色。
中国坚定地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唯物论。但是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他们相信的是基督教义,他们以圣经为明灯,以祷告为途径,向着上帝之子耶稣倾诉,忏悔自己的过错。阿婆本书从大的角度来说就是一本宣传圣经的教义。她贯穿始终的一个词语是:“审判”。
为什么会有这场谋杀案?
是因为有人想替代上帝惩罚一些虚伪的异教徒。
可是哪些是异教徒呢?一些虔诚信奉教义的羔羊会是吗?一些善良宽厚的将军会是吗?
都是,手拿圣经的也可能是陷害耶稣的犹大,善良宽厚的将军可能是披着伪善外衣的撒旦。
这就需要一场审判,关于伪善下的审判。
书中最简单的死亡模式可以概括为:接受审判——忏悔过错——接受死亡。
当岛上的10个人享受了美妙晚餐后,一张响彻别墅的唱片内容揭露了这场审判的序幕,每一桩的控诉都是指认明确的罪行宣告。
爱德华·乔治·阿姆斯特朗,1925年3月14日,你造成路易莎·玛丽·克利斯的死亡。
埃米莉·卡罗琳·布伦特,你要对1931年11月5日比阿特丽斯·泰勒之死负全部责任。
……
异教徒们惊慌的让“上帝”证实了所有审判的真实性。
于是这场追击开始了……
所有人都有及其正当的理由申辩自己只是因为恪尽职守才导致了某一个或者一些人的死亡。比如神经质老处女布伦特仅仅是将德行有亏的侍女赶出了家门。比如将军麦克阿瑟将自己的爱将阿瑟·里奇蒙派往战场而死。这在法律看来都是正常的行为,没有触犯法律的正义,在普通人看来他们是妙手回春的医生,是公正无私的法官,是温柔可亲的教师。他们从事着光荣而正义的社会角色,没有人怀疑他们曾经是撒旦的信徒。
富人马尔斯顿在坦率的承认自己的鲁莽,曾经因为肇事撞死了两个小孩,于是审判结束,上帝执行了死刑,第一个死去。
罗杰斯太太是第二个受害者。根据故事碎片还原后,或许她只是罗杰斯先生谋杀雇主太太的旁观者,便饱受心灵折磨,于是胆小怯懦的她承认了罪行,受到了惩罚。
将军麦克阿瑟是开场后便选择了救赎。阿瑟·里奇蒙是他晚年的梦魇,当岛上的其他人迫切的寻找凶手和生的希望时,他说:“我们都在等待着自己的末日。”他向女教师倾诉了自己杀害爱将的原因及过程,释放了心灵的牢笼,通过死亡得到了希冀已久的心灵救赎。
往后去不言而喻,每一个在完整带着狡辩的承认自己的罪行后,按照童谣的死亡方式一个个遭受到惩罚,直到凶手最后离世,岛上成为死地之后,这场骇人听闻的审判终于拉下帷幕。
阿婆不言而喻的是在告诉我们:罪行终得审判。
03 我们要抑制身上的恶魔,灵魂也不是法外之地。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牢笼,关着欲望的囚徒。
《无人生还》中原警察布洛尔伤害詹姆斯·斯蒂芬·兰道为的是权利;
医生阿姆斯特朗遮掩易莎·玛丽·克利斯的死亡是为了金钱和声望;
女教师克莱索恩怂恿西里尔是为了爱情。当信徒释放心里的魔鬼,便成了撒旦的仆人。
他们利用巧妙的手段掩盖了自己丑陋的罪行,而心灵始终是梦魇的泥沼。
当欲望张牙舞爪时我们要学会将它收回牢笼之中,即使拥有强悍的权利金钱地位和声望也要压制心中的魔鬼,因为心灵是一座永生的囚笼,它吞噬了你的爱和信任,牺牲了平静的心灵,成为了披着外衣的异教徒,恐惧着某一天东窗事发,饱受心灵的折磨。
或许某一天一个像法官一样的审判者来到面前,举起手中的权杖开始了你一生唯一一次的审判。
在尾声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法官要让女教师克莱索恩承受最后的死亡。法官曾说:他是按照罪行的轻重来进行审判的,罪行轻微者先死,免受恐惧的折磨。而女教师克莱索恩并不是罪行最严重的那一个,也不是最凶恶的那个,可是却是心灵最不纯洁的一个,她始终不愿意承认是自己导致了西里尔的死亡,用虚伪的谎言让自己心灵得到安慰,潜意识认为自己确实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家庭教师,毕竟自己为了救西里尔差点淹死。这是她欺骗他人的谎言,终于也说服了自己,相信自己确实没有过错。她的心灵布满了谎言的蜘蛛网,她心底的欲望早已经冲破了牢笼,呼啸在心里。
不过,无人生还终究是个喜剧,所有坏人得偿所愿获得审判,付出残酷的代价。
阿婆不过是借着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抑制身上的恶魔,灵魂也不是法外之地。
04 你,即将成为别人的深渊
大家喜欢一个比较现代的词语叫做“怼”。而古时候叫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被写进了汉谟拉比法典 ,是得到法律承认的事情。
正如书中的法官沃格雷夫一样,选择的十个人不过是旅途中收集的故事,有人讲他便听着,虽然最后被证实其余的九个人确实有罪,但是隐情呢?
将军杀死爱将是因为最心爱的妻子被爱将勾引;
老处女布伦特一生接受的都是旧式教育,将未婚先孕的女仆赶出家门导致卧轨自杀,这是价值观的问题;
法官并不是真实的上帝,他却假借上帝的名义,对羔羊们进行了审判,导致自己手中占满了鲜血。
尼采曾经说过:“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终究他也成为了深渊。
网络中曾经流传着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坑。”
青年人都在说“丧”,生活中时刻在表演“残酷”。我们面临深渊,直视深渊,恐惧深渊。重庆万江公交车坠江便告诉我们,某一天,你会你无法控制自己心里的囚笼,便会成为别人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