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阳篇,《庄子》杂篇的第三篇,主旨也是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思,及恬淡、清虚、顺任的⽣活态度。
第一章
叙述正德之士,于天地之间自在自适,传不言之教,教化众生。
1.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
则阳游历楚国,夷节推荐他给楚王,楚王没有接见,夷节只好返回。
2.彭阳见王果曰: 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
则阳(彭阳)拜见王果说:先生为何不推荐我予楚王?王果说:我不如公阅休。
3.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戳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
则阳问:公阅休是何人?王果说:他冬日江河刺鳖,夏日山林休养。有过往者询问,他说:此(天地)是我的住宅。
4.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
夷节都不能推荐你予楚王,何况我?
5.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
我又不如夷节。夷节为人,无德行却有智巧,不自视过高,凭智巧施展交际能力,
6.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
始终沉迷于富贵场中,不仅无助于增长德行,反而消损德行。受冻者借穿暖衣体会温暖的春天,中暑者反而期待冬天的冷风。
7.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 ,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
楚王为人,高贵而威严。他对罪犯,如猛虎毫不宽赦。非巧言善辩之人或正德之士,谁能说服他?
8.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
故圣人受困时,能使家人忘却困境;当圣人显达时,能使王公忘却爵禄而化为谦卑。
9.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
他对于外物,愉悦相处;对于人,与众同乐而又能保存自我。
10.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
故即或不言语也使人心灵平和,与人并肩而立也能感化人,似父与子各自相宜。
11.彼其乎归居,而一闲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 。故曰待公阅休。
他退隐归居,而他的闲适教化众人,对人心的影响甚是深远。故说需等公阅休(能让楚王接见你)。
第二章
叙写圣人的自然本性。
1.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
圣人通达道的深奥,周遍而又透彻地了解万物混同一体的状态,却不知为何如此,这是出于他自然的本性。
2.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
无为或有为都以天道为师,人们因而跟从他,称他为圣人。
3.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
忧心智巧,而行动不恒久,如停止智巧的行为,又能怎样!(顺应自然,无忧无虑)
4.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
生来美者,是别人给的鉴定,如不告知他则不知比别人美。
5.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
似知道,又似不知,似听闻,又似没听闻,他的喜悦无终止,人们对他的好感也无终止,这出于他自然的本性。
6.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
圣人爱护人们,是因人们给予他相应的名称,不告知他则他不知自己这般爱护人们。
7.若知之,若不知之, 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似知道,又好似不知,似听闻,又好似没听闻,他给予人们的爱护无终止,人们安于这样的爱护也无终止,这出于他自然的本性。
8.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祖国与家乡,一看就舒畅。即使被丘陵草木掩敝十分之九,仍觉舒畅。
9.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
何况亲自见闻本来面相,就像数丈高台悬于众人眼前。(意为,自然本性的可贵)
第三章
讲述圣人与道的冥合之境。
1.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冉相氏领悟万物运转之道,听任一切自然发展,与万物相处无始无终,无日无时。
2.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
每日随物变化,内心始终如一,何尝舍弃初心!
有心效法自然却没得到效法自然的结果,而与外物皆损,如何做到效法自然呢!
3.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
圣人行事不曾有天,不曾有人,不曾有开始,不曾有万物,(无心行事,以自然本性行事)
4.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与世同行而不中止,所行之事完备而无窒碍,他的冥合境界如何能做到!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 五月读书笔札
读释《庄子》的杂篇有些难度,需静心耐心细读,不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