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这里是有一个人的。
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种,秋收敛。那时,村里人人都夸赞他:“这个后生肯吃苦。”
偶尔他也去集市买半斤烟丝,他选的都是晒干的白曼陀罗花瓣炒制的。
农闲时他喜欢在屋后的老树下拉家常,那根老烟筒里的水加了再加,人们都爱闻他的烟丝,说是味道独特。
后来,来了一个女人,和他一块儿搭伙过日子。
她顺着他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种,秋收敛。若说有改变了的地方,便是日常里多了几缕炊烟,堂屋内添置了一台缝纫机,其它的依旧如昨。
值逢深秋,他去庄稼地里抓毛蟹,回来配着八角、小红椒一炒,在石磨里碾出浓郁的鲜汁。
磨了一大桶,用塑料瓶子一个个装好,拿回家中交代她存储,说是本地的好东西,和着稀饭非常好吃。
即使他们的房子破旧,日子亦是平素如常,但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的生活,却使他们无比快乐。
过了一些年,陆陆续续地多了一批人,小小的,来的时候伴着啼哭声,听得他们心里乐开了花。
他开始忙着在后院开垦,种香蕉、木瓜、青菜、沙葛,待之成熟后,便用扁担挑着赶往集市,每每都能卖得精光。
她在家中依旧忙着缝纫,却又多做了一样手工,完成之后一斤便可卖得四元,一个通宵达旦即可交货,店主对她的手艺从不挑剔,有时也会多给她几角。
就这样,倒觉得生活还算凑合,没有负担,日子过得亦是美满。加之小小的一批人的声音慢慢地变成欢声笑语,他们感觉这就是生命当中最幸福的时光。
后来这些声音越来越小,他们一个一个地走掉,通常是去很远,而且很久。
这个地方只剩下两个人。少了那些欢笑声、吵闹声,日子回归平静,然而不同的是,此时的他们多了牵挂,多了盼望,心里暖和至极。尽管上了年纪病痛缠身,但总觉得生活温柔可期。
一天,那间破旧的房子门口处人头攒动,人声嘈杂,像是里面发生什么事。他远远看到,立马把肩头上的铁掀放下,迈开大步就朝家门口走。
过了一会儿,有人抬着担架出来,担架上躺着一个人,白布盖着,人在布下伸得笔直。
那一批人也陆陆续续地回来了,他们都抹着眼泪,大哭嚎啕。随后唢呐和牛角交替着吹起,永远地送走了那个女人。
他又回到了一个人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种,秋收敛。只是身板再也无法挺立,坐在门口,眼里呆滞无光,手中还是那根老烟筒。
他日复一日地看着太阳降落升起,斗转星移,像是在期盼着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期盼。
后来这里,一个人也没有了。
作者 | 郑雨 图片 | 网络
原创首发 | 微信订阅号:郑雨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