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惜俗话只是俗话,听得进俗话的固然是智者,可更多的人,听不进,也意识不到,往往伤人于无形之中,悲哉!
高一的时候,班上有个小姑娘,人看着很温和,路上遇到的时候会和你笑着打招呼,但和她略熟一点,就会听她抱怨,身边人有各种不和她意的地方,我是意志不坚定,又带着初入新环境的胆小懦弱,不少时候是附和她,常常听完她一席话,隐隐有种世事险恶的感觉了。没过多久,我觉得有些奇怪了,或许她是严于律人吧,总之她所提到过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涉猎到了不少我根本不认识的人,更甚者我与她夸赞某位同学,她居然也要冷着脸提醒我那位同学“不良”的品行,我开始怀疑她的判断了。但她还是会笑着和我打招呼,我也算她做我的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不怎么相信她的判断了。或许,身边人,还是要自己相处才知深浅的。她也许知道和我聊天却得不到应和,颇有点自讨没趣吧,很久也没在我耳边叨叨了。我偶尔听到只言片语,似乎在某个活动上有了个搭档,可惜这搭档不叫她满意,一言一行都要被她拿出来,仔细的和她的小姐妹剖析一下不合适之处,剖着剖着,发现那小伙子一言一行皆不合适。班上没几个人与她搭档熟悉,于是经过她连续几天的“游说”几乎整个班上都普遍的相信了“他的搭档不是好人”的说法。我呢也算“耳濡目染”接受了这个定义。
真正认识到了,她这一番又一番话的可怕之处,是在认识了那小姑娘的搭档之后了,我诧异的发现,她的搭档与她的描述相去甚远,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个很阳光,也很绅士的男孩。只是一次偶然跟他开玩笑说,认识他之前一直以为他不是什么好人。却发现他脸上的笑意逝尽,显出一副极不开心的样子。我忽然后知后觉的想到,也许,有不少人,这辈子不能认识他,那在那些人的心中,他就只能做个“坏人”了。
人之初,是不是真的性本善,我不知道。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家长们“你是个善良的好孩子”的评价中长大的,因此很难想象的到,自己的性格中也有极黑暗的一面,就比如,这篇文字读到这里的时候,大多数人只是会想“哇,那小姑娘这么说别人有点过分啊”,却不怎么会想“我是不是也曾经这样伤到过别人?”。
于是,这样无知的我们用我们的言论重伤了别人,却仅像只喝饱了血的吸血鬼轻飘飘的擦擦嘴那样,理所应当的想着“ta活该啊”,只留下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可怜巴巴的想着“我凭什么活该啊”,可最终也只是安于被骂的命运。网络的发展,似乎使正义已发扬光大了。可这背后,言论暴力的参与者也成倍增加,我们也很少会关注到,那些言论暴力背后的受害者最终承受着怎样的痛苦?这样的痛苦,是否又真的是他们罪有应得?
文章写到这里,该是提出些说教了,可我说了,那些“磨牙吮血”人们真的会听吗?还是让孔夫子用那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来教诲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