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内地影片《少年的你》共获得8项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员、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然而,让我更加在乎的不是这些奖项,而是电影本身的题材“校园霸凌”。
这部电影的成功,给我们传递出的另一个信号就是,整个社会现在更多的开始关注“校园霸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虽然影片的上映几经波折,但最终还是走进了大众视野。媒体的力量很强大,一夜之间“校园霸凌”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许多学校也举行了——对校园霸凌说“不”的活动。
就在近日的两会中,校园霸凌也被代表们提出讨论。可见,全社会对此还是高度关注的。
谁是施暴者?谁是受欺凌者?不是简单的弱肉强食。从心理学上来讲,施暴者和被欺凌者往往都有着问题重重的原生家庭。而日剧《家族游戏》中就给我们呈现出,一个问题重重的家庭同时培养出了施暴者(长子)和受欺凌者(次子)。剧中所说的“怪物”,就是那些残忍的施暴者。而创造这些怪物的不是别人,正是父母、家庭。
剧中所饰演的施暴者:长子:表面学习成绩优异,但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偷盗、故意伤害、对弟弟的受欺凌坐视不理…
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感受不到爱的家庭中。父母只关心他的学习成绩,其他一无所知。他压力很大,却无人倾听,只能用施暴的方法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剧中所饰演的受欺凌者:次子:胆小、善良,在学校受到欺凌也不敢告诉父母。因为在这个没有真正关心和爱的家庭里,即使说出了自己的苦衷,也不会有人理解、帮助自己。
最后,老师总结了:只有让自己变强,才是面对恶的不二法门。
校园施暴者大多:
情绪调节能力较低,以自我为中心。
受到的家庭教育过渡溺爱或放纵。
父母也多以暴力解决问题。
不懂得如何合理的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大多:
性格懦弱、内向、自卑。
颜值不高。
处事敏感、多虑、抑郁倾向明显。
施暴者和受欺凌者除了自身的因素,往往有共同点就是:一个问题重重的原生家庭。
1、父母关系不和谐,吵架、打架互相伤害。孩子作为这种负性情绪的直接受害者,承载了父母的不愉快情绪,要么释放成施暴者,要么压抑自己,成为受欺凌体质。
2、父母对孩子没有精神上的关爱与交流,大多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快不快乐,心理上的其他需求一概忽略。
3、父母表面和谐,但是是一个没有爱的交流的空壳家庭。家庭成员都文质彬彬、互相礼让三分,但矛盾全都压抑在各自的心中,没有释放的出口。家庭气氛冷冰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校园霸凌看似是个学生问题,但实际是家庭问题的凸显。
希望家长们在关注孩子成绩之外,更多的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