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当重庆这座国际化大城市在外地游客的眼中只剩下高楼林立的繁华、光鲜亮丽的夜景和美食火锅的热辣时。矗立在渝中半岛中心的解放碑,依然还记得数十年前那些为了解放大西南,英勇奋战、牺牲自己年轻生命的英雄伟岸的身影。
重庆,向来是一座铭记历史的城市。
解放碑始建于1946年10月31日动工,1947年8月落成,原名“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3月2日,重庆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要求批准更名“纪功碑”。同年7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布告改变市区部分街道名称中,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
同年9月18日,时任重庆市市长陈锡联正式向西南军政委员会请示,抗战胜利纪功碑究应改为“西南解放纪念碑”抑或“重庆解放纪念碑”。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核准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同年10月1日,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为“人民解放纪念碑”题写了碑名。
现在我们站立在解放碑步行街中心时,能看到碑体正面书写“人民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字体磅礴大气,犹如新中国绽放的灼灼光辉与朝气蓬勃,下有牌匾书: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
碑身正前面向北偏东,为八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碑体不高,连同地下共八层,只有27.5米;边长不大,为2.55米;里面设有旋转梯直达碑的顶部,顶部四面还安装有自鸣钟。碑体建成之时是整个城市最高大、最宏伟壮丽的建筑,挺拔的身姿犹如参天大树一般庇护着周围的矮小民建,像是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雄姿英发。
追述山城的红色历史,要从川军说起。三百万川军奔赴战场,回到家乡的川军不到十分之一,很多人战死他乡。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川渝人民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出川时,川军各个身着草鞋,曾有人问:你们怎么过冬?答曰:保家卫国,从未想过活着回家!
英雄之城血性如斯。解放碑不但是重庆人的解放碑,更是全国人民的解放碑,代表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成果,也是中国人民获取解放的重要见证,更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主题碑。
你们来时,我们感恩。
你们走后,我们依然感恩。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其根植于山城人血液脉络里的文化底蕴,隔江相望的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和扎根在市区内各个角落里的黄桷树粗壮虬劲的根筋,都在述说着沉淀在山城人民骨子深处血液里的红岩精神。何谓红岩精神?即攻克艰难之决心,凝聚民心之团结,耐受困苦之韧性,蕴藏心中之气节。
2022年夏天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温致使全市多个区县突发森林山火,00后作为新生代力量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蕴藏在灵魂深处的英雄气节苏醒,红岩精神一代接一代的往下传承。云南森林消防救援中队感慨的讲:“我们第一次吃着冰棍救援山火,这是一座英雄之城,山城人自带侠气。”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重庆进一步释放出在西南地区的显要地位。1997年重庆正式成立为直辖市,开启了重新发展新的篇章——重庆作为西南地区重点发展城市,与成都并列为西南双子星。同年重庆市、渝中区政府投资3000万元,以解放碑(抗战胜利纪功碑)为中心将解放碑大十字地区(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的共2.24万平方米面积)改造成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2000年和2001年,渝中区相继投入1600万元,将步行街拓展至八一路中段和民族路。解放碑步行街的面积增至3.6万平方米。
解放碑不但承担着山城人精神的依托,亦重新绽放出新的生命力与光彩。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那些前仆后继、为了祖国和人民,贡献一生的无名英雄。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新建的道路如同树叶的经络一般连同城市的各个角落,一座座跨江大桥让天堑变为通途,两江四岸形成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
曾经高大的解放碑,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逐渐变得矮小。身前的来福士广场像一艘巨轮,已经扬起了风帆,周围林立的高楼让解放碑碑体显得更加的朴实无华。然而他在年轻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条吃喝玩乐的商业街,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延伸和传承。每逢重大节日或者万人跨年活动总是能让山城人民沸腾起来,政府牵头封路封桥、维护治安,只为让山城人民享受盛世之安康。
山城人民已经习惯在节假日时收到一条短信:“市公安局:国庆假日期间,渝中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门、来福士、大剧院、长嘉汇等旅游景点,人员密集,请本市市民错峰出行,为市外游客提供游览方便,展示重庆市民良好形象!”
褪尽铅华,解放碑如同不远处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千年古刹罗汉寺一样,大隐于市。纵使光华内敛,但他在山城人民心中依旧伟岸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