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白洋淀这块风水宝地自然要吃玉米面子饼炖杂鱼。
雄安新区一马平川,白洋淀是平原上最大的湖泊。有大小淀泊百余,面积三百余平方公里。只见淀上波光粼粼、芦苇婆娑、莲叶接天、鸭鹅成群、鱼跃水面……我总是疑心自己来到了江南水乡。淀泊人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让我这个生在陕西看惯了秦岭大山的旱鸭子叹为观止:今夕何夕?见此淀泊。
曾经在安新教书的孙犁是这样写白洋淀的: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周围的渔民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划一叶扁舟穿行于迷宫一样纵横交错的苍苍蒹葭之中,靠淀中鱼蟹来养育自己的子女。玉米面子饼炖杂鱼就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到了白洋淀,你会看到耄耋之年依然在淀中撒网捕鱼的恩爱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画面是淀泊安静的灵魂……
清晨,淀里人家就和新的一天一起出发了,老公划船,船桨激起水面朵朵浪花,老婆则下网打鱼。今天的白洋淀人生活富裕,吃穿不愁。他们不是为生计忙活,只是深深的爱上了这片淀泊,离不开这条船,也离不开上天赐予的这份祥和。他们敬畏自然,会静静的等待白洋淀的赐予,而大自然也总不会让眷顾的人们空手而归。待到午时,一网鱼捞上来眼花缭乱:有鲫鱼、鲤鱼、黑鱼、鲶鱼、甲甲、泥鳅……
女人们会把活蹦乱跳的各种鱼开膛、去鳞、抠腮,掏净内脏洗剥干净。家里的炉子用木柴生火,锅则是一口巨大的铁锅。锅热后锅底放油,五花肉下锅煸炒几下,再放入其它佐料:葱、姜、蒜。然后把收拾好的鱼一条一条的下锅,不放水,用高汤刚好把鱼没过,用文火将鱼慢慢炖熟。炖鱼时,手脚麻利的女人们还要用新磨的玉米面在手中拍成饼子,“啪”的一声贴到铁锅帮上。面饼一定半截要贴在锅帮上,半截要泡在鱼汤里,贴在锅帮上的就叫“蒸”,泡在鱼汤里的就叫“煮”,这就是“半蒸半煮”——玉米面子饼炖杂鱼。大概要用40分钟,香气就氤氲一室,饿了半天的我口水都快流了出来。掀开锅盖,热气腾腾,众人一起下箸,家人聚餐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各种各样的鱼和五花肉炖在一起,味道鲜美无比,泥鳅肉肥、鲫鱼肉嫩、鲶鱼皮香滑可口、五花肉最好吃……最绝的是鱼汤泡米饭,精华都在鱼汤中,鲜香无比,米是当年进贡皇上的“天津宝坻黄庄洼大米”,一不小心就吃了两大碗。玉米饼子则有着甜甜的味道,也是很好吃的。
最美味不过的其实就是这老百姓的日常吃喝。老板还饶有兴趣的给我们讲了乾隆皇帝吃炖杂鱼的故事,想来这天子脚下,皇帝出门溜弯来吃顿农家饭,也是有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句。
“吃遍天下美食。”
不吃哪里会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呢?
这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雄安新区真是风水宝地。
我总是疑心这歌词写的就是白洋淀——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不说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发表于雄新社 雄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