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简书做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活动:首页投稿开放,无需审核就能进首页,期限1天!
看上去,这是一次很不错的活动,或者说尝试,细想一下,其实可以有多种角度的解读。
1. 为什么要开放审稿?
简书官方给出的“理由”非常简单:
- 被人拒绝的感觉很不好,被简书首页拒稿的感觉也不好。
- 首页审稿员们集体放假。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条理由。
第一条,首页拒稿,到底是一件多大的事儿?初到简书的写作者可能会对首页很向往,自己花了大半天时间打磨好的自认为非常好的一篇文章,投稿到首页被残忍地拒稿了,而且多半得不到“反馈”。几次之后,也就灰心了。这下好了,再看看首页上新收入的文章,啧啧,好像多半也都不怎么样,文人相轻嘛。然后就几乎不再往首页投稿。偶尔也会有文章被推荐到首页,带来的阅读量也不大。再者,首页的窗口太小了!这个设定就不好,叫“首页”,首页能放入多少文章呢?让那些进入非首页的文章情何以堪?所以可以说,在简书待了有一段时间的作者,对“首页”其实没什么期待。
第二条,审稿员放假。没统计过每天投稿到首页的文章数有多少,审稿员又有多少。不过可想而知,所谓的审稿员,主要工作大概是拒稿,因为投稿数量一定很多,首页资源在简书平台太稀缺了。拒稿就避免不了形式化,可能刚开始工作的审稿员会认真地看每一篇投稿,时间长了也就懈怠了。有段时间,不少大专题的审稿都放开了,然后专题的质量很快下降,之后又不得不重新谨慎审稿。审稿确是一份很累的活,审稿员集体放假,有没有可能理解为是“罢工”呢?
所以,我猜想简书的这个活动应该是一次实验。实验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些关于投稿的数据,为将来做审稿的“改革”做参考。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次“促销”。不过促销效果并不理想,从活动公告下的留言可以看出来:一部分作者反馈投稿进了首页但是找不着,这是自然的,首页的窗口太小了嘛,大家都往里面投不被淹没算是真的牛;另一部分作者认为,这样做就稀释了首页投稿的价值,原本认为向首页投稿是很能检验文章价值的,现在这个价值没了。
不过也有阴谋论说,简书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大家不要再勤快地往首页投稿了,然后,审稿员解放了。
2. 对比今日头条的机器审稿
今日头条的审核机制是这样的:采用机器审核,如果触发关键词(政治、黄赌毒等),则转为人工审核。
从审稿模式上对比,简书的技术团队相比今日头条,差距很大。机器审稿的核心是算法,算法OK了的话,是几乎没有太多成本的。而且机器审稿的标准也可以相对更统一,不像简书上,要受到审稿员的偏好的影响。
当然,今日头条的文章偏新闻类,可能使用机器审稿较容易。但是,简书也是必然要走上这条道的,即使使用机器审稿偏文学类的文章还很难。想想就知道了,简书上几百万的写作者,一个审稿员每天能审核多少篇文章?又需要多少个审稿员呢?
这些个审稿员里面,能从简书获得报酬的又有多少?有些专题的创建者,在审核了一段稿件之后,累了,要么就开放审稿,要么关闭投稿。如果有人能查出简书上有多少个“死”专题,我猜想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从审稿员的角度来讲,如果有个机器能帮你审稿,你要做的,只是去添加一些审稿规则,你会不愿意用它吗?
3. 对比今日头条的机器推荐
简书平台,是一个内容供给平台,而不是内容消费平台。
这一点很重要。不少从简书转战今日头条的写作者都发现了,头条上得到推荐的文章的阅读量,完爆简书。一篇在简书上只有十几个人看的文章,发到头条上可以获得5000+的阅读量。这样的“反馈”差别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头条的机器推荐算法,会分析出文章的受众类型,再把文章推送到有较大可能阅读该文章的读者面前。这个机制和简书相比,差异非常大。简书上的文章即使上了首页,读者也大都是写作者。作为同样的写作者,大部分时候你看一下标题就知道文章要写什么了,再看内容也几乎提不起兴趣。
简书上真正的读者,是那些“想学习”的人,他们有的只是觉得这里有他想看的干货,有的是计划学习写作。这个群体太小众了。而头条推送到的读者,才是真正的内容消费者。他们利用碎片时间刷头条,只为娱乐和消遣。
简书是内容创作平台,从内容消费的角度看,还比较封闭。简书如果也有头条的机器推荐能力,或者对接其它内容消费平台,可以预见地,将会迎来可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