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不看
这是本典型的从blog修订成的文集,作者是Paul Graham。看过书以后,感觉大众给Graham贴的标签“创业教父”真是简单粗暴。书中阐述的思想比什么创业啊教父啊之类的深邃多了。一个哈佛的计算机博士转行学绘画,然后因为生计所迫开发了一个软件,几乎要破产的时候卖给了雅虎,靠这桶金后来变成了大家熟知的创业教父...... 这个人的所想所感,你还要太长不看吗?既然你搜到了这篇书评,说明你也是我们nerd一族。既然这样就看一下第一章吧。保证你停不下来。
怎么读到这本书的
从刘未鹏的这篇博文上有人推荐。肯定没错,所以就看了。
感想
本书是个宝藏,这里就挑几个感触特别深的说说。
关于nerd在学校被bully这个问题,作者的观点是:这个问题只是美国中产社区人为产生的问题,跟青春期没有关系。成年人无法安置和容纳这些teenager(因为他们还没有学到参与社会劳动的技能),所以创造了美国公立教育这个托儿所。这个托儿所里面没有目标,没有组织和领导。所以自然的,teenager自发进化出了这样一个群体:优化的目标是“be popular”,优化的手段是结成团体,而结成团体最有效的方法是排挤异己。而所谓nerd,是一些明确了自己目标的人,所以不会去参与popular这个游戏,从而成为了其他人/大多数人眼中的异己。可笑的是,成人社会中的有所成就的人都会说自己在高中时代是个nerd。总结一句,还是要让孩子上好点的学校啊。准备考试忙起来就没时间bully别人了,也没有人会bully他们了。
关于Hacker这份工作的特点,作者把它类比于画家/建筑师/作家。我的想法是,这些职业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很难流水线化。如果你想做出一个好的东西来,你的工作过程往往是只有一个人参与的,这样就保证了《人月》里面说的“概念完整性”。但是工业社会的问题是,一个东西没办法流水线化的话,就没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没办法大规模复制,没办法把所有工人变成可替换的零件。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在公司里面,尤其是大型公司里面,为了流水线化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各种摩擦:我们要可控的项目管理,所以什么活都得拆散了做,这样每个零件都是可预测的。毕竟engineering的本质是风险管理。我很认同这样的做法,但是,尽可能的还是不要拆的太细了。最起码,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模块还是要一个人来做。我曾经见过一个功能的实现,因为它的复杂性,我们分配了三个人来做(典型的人月神话)。这么一个东西就被硬生生的分成了三份,结果可想而知:本来是个完整的瓷器,做出来却像三个不同年代的残片给粘在一起似的。
看了第6章里面讲到的财富的概念,我想到了中美贸易:美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就建立在了made in China上面。中国人民换来了绿油油的美钞,拿去买了石油,铁矿石,芯片和大豆。石油和铁矿石是从地里面挖出来的,没什么人的劳动在里面。芯片是光刻机里面印刷出来的,靠的是少数人的智力投入。大豆是土地+化肥+农药,本质上还是资源+工业能力。这样一看,资源型国家和科技型国家的人民,无论如何都是比人口劳动型国家的人民过的舒服,因为财富来的容易。美国既有资源又有科技。中国没有矿,土地还少,所以想躺着把日子过好了的唯一的希望在科技上面。所以一旦中国提出了2025计划,就动了科技型国家的奶酪。
通向软件圣杯(可重用性)的最佳路线:分层,分层,还是分层。
Lisp真是个宝啊。SICP希望能看完::>_<::
一定要分清楚客户想要的和客户需要的。后者有价值,前者是负价值。
怎么读这本书
博文之间的先后联系不是很紧,可以挑着看。不过书很短的,只有200多页而已,都是精华,所以也没必要挑着看了。